-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薛晗1 贾瑞萍2(通讯作者)(校审)
(1内蒙古医科大学 010059;2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014040)
【摘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73-03
Study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XUE HanDelta; JIA Rui-ping※
【Abstract】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autoimmune disorder and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which clinical features are mucocutaneous bleeding and visceral hemorrhage.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ITP includes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mediated platelet destruction,abnormal magakaryoyte quantity and quality, suppressed platelet production.In recenct years, The opinions of complement system and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has caused more attention, This review will be made to sum up the study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of ITP.
【Key word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hogenesis cell- mediated mimune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包括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其中以原发最为常见[1],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半数以上是儿童,成人ITP则以育龄期妇女和老年人多见,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体现在抗体直接介导或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以及抗体诱导巨核细胞凋亡,T淋巴细胞异常、细胞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等多个方面,现就以上方面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进行综述。
1.血小板自身抗体、Fcgamma;受体及补体异常机制
1.1血小板自身抗体 ITP发病的经典机制即自身抗体所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研究表明约60%-70%ITP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其中大多数为血小板抗体Ig G(platelet associated IgG,PAIgG)[2]。在生理条件下,机体对自身抗原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只有当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时才能引发自身抗体对抗原的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自身抗原识别主要是通过抗原隐蔽表位的释放、表位扩展及分子模拟机制来实现[3]。抗血小板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包被着抗体的血小板通过FCgamma;受体与抗原提呈细胞结合,容易被吞噬破坏,致使血小板数量减少。McMillan R及Houwerzijl et al发现巨核细胞表面也表达与血小板糖蛋白相似的抗原,抗血小板抗体就可以识别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并诱导巨核细胞凋亡[4-5],Riviere et al[6]还提出ITP患者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存在固有缺陷且与骨髓微环境无关。由此抗体诱导的巨核细胞凋亡及巨核细胞的固有缺陷都导致了巨核细胞质量及数量的异常。
1.2Fcgamma;受体 自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产后出血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前置胎盘出血.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对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前置胎盘性产后出血(PPH)的临床疗效观察.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妊娠产后出血疗效观察.doc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疗效与护理观察.doc
- 卡前列素预防治疗严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及分析.doc
- 卡培他滨同期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护理体会(附36例).doc
- 卡培他滨同步放化疗用于胃癌术后76例疗效分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