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郁达夫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三、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都秋景图景物特点2.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请同学读3-11段,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一)观秋色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析: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二)听秋声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析:鸽飞声、钟鸣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风雨声、问答声。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三)品秋味 找出文中描写秋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描写秋味的语句: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析:比喻,本体:北国之秋,南国之秋;喻体: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三、深入文本1.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析:“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又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2.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那些北平的著名景点而选择本文中的景物?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3.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析:前后呼应,南北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古都之秋的眷恋和热爱程度之深。前者“不远千里”,后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5.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四、总结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本文是如何体现?析:形散神聚。文章的“形”是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