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反思性教学 黄惠娟 把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它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呢?有专家认为: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下面是我园课题组进行反思性教学给我的一些体会。 对目标的反思 目标的反思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反思及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的反思两个部分。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教师对目标的把握、理解和贯彻,影响到对整个活动的设计、实施,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关系到教学成效。评价一个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它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全部完成。 案例:大班“6、7的分解和组成” 目标:1、学习6、7的组成,知道6有5种不同的分法,7有6种不同的分法。2、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中,教师先让孩子猜测“6”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教师记录在黑板上。然后使用教具“摇奖机”进行验证。目的是让幼儿知道“6”的分解及组成,进而得出“6”有5种不同的分法。但是,活动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分析:这里,教师并没有把经验提升,孩子只是知道“6”的分法有几种,并没有达到目标。对于互换规律,也是纯属虚设。)最后提供材料“7个筹码”让孩子甩,并用纸记录正面和反面,得出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个环节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幼儿对“6”的分解组成迁移到“7”的分解组成。但是,孩子只是利用掷筹码对“7”进行分解和记录。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并没有体现目标的内容,而是让孩子随机甩出“筹码”,记录结果。不能达到目标“7有6种不同的分法”及“互换规律”。)教师强调最后要验证,在正确的算式后面打“√”。但是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如何进行验证,导致多数幼儿没有检查就直接在记录后面打“√”。 反思:教学时,教师的目标不明确,既没有突出活动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又没有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缺乏考虑,目标定得太多了。一个活动的目标,如果缺乏考虑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年龄特点,那么,你说它多么有科学性,那是空谈!同样,一篇很好的教案,如果没有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按部就班,那它实施起来注定会失败。因此,制定合理、可操作、符合幼儿实际水平的目标关系到教学成效。 调整:在这个活动中,如果把目标定为:学习6、7的组成,6有几种分法,7有几种分法;那么,这个活动,孩子的操作就能体现目标的达成。 对过程的反思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不仅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而且过程的结构要合理。教学过程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教师对何时讲新内容、怎么演示教具、演示什么教具、提出什么问题、何时让孩子动手操作等,都要进行周密地考虑、合理的安排。 案例:中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 为例 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目测5以内不同的物体,幼儿能脱口而出是几,当目测数量超过5的时候,教给幼儿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的能力。教具从颜色、排列上暗示幼儿要先目测5,再接着数6、7、8、9。过程体现了先目测5,再接着数的能力。来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有的孩子不能目测出数量是5的物体,就直接用点数的方法;有的说“5添上1是6”“5加2是7”等等,与教师预设的计划不符;但是,教师在活动中的反复强调“先圈出5——再数6、7…”,因此,有些孩子就不耐烦了。(分析:教师从演示的教具、语言的提示针对性不强) 反思: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忽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和获取生活经验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导致了过程中产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和矛盾。当活动的过程受到阻碍时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活动的进程和实施手段,使其能更有效地为预设目标服务。教师既然要让孩子进行目测,可是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孩子当然用他最熟悉、最直接的方法——点数。对于能力强的孩子,他既然能目测5的数量,那2、3、4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孩子会说出“5加2是7”了。 调整:教具改为简单的、数量不等的圆形图片,没有任何排列、颜色的暗示。在目测这个环节时,如果要求幼儿把双手放在后面,应该更有助于孩子目测能力的提高。数学活动是科学活动,既然是科学活动,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提问时应紧扣目标,具有严密性,语言要简练有针对性。如:在目测10以内的数量时,应该要求幼儿能“又快又好”的说出总数,如果幼儿用点数就不能达到“又快又好”。 对材料的反思 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适宜的操作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孩子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案例:大班“6的减法” 在操作中,教师为每一位幼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