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历史文化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水古城历史文化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建水古城历史文化研究 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摘要】建水古称步头、巴甸、惠历,自古以来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称。建水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从建水古城的历史发展进程、文化特色、古城的保护与恢复三方面入手,对建水古城的历史文化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建水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建水古称步头、巴甸、惠历自古以来就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称。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建水的起源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流传于民间的起源传说,建水古城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地的文化特色;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等都值得我们研究与分析。 1建水古城的的历史发展进程 建水,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在燕子洞石器时期的旧址中,发掘的打制石器、陶弹丸、陶片等证明了远古先民的存在。人的存在奠定了群居社会的产生,围地筑城才有了可能。 1.1民间传说中的筑城起源 其一,“因寺建城”说。此说现载于指林寺正殿墙壁上。相传古时候城西有一片密林,林中出现了仙鹿和白发仙人。当地人们为表敬畏在此筑庙祭祀,人们围寺而居形成聚落。而指林寺中有一块名为《重修指林禅寺碑记》的石碑,该碑立于明景泰元年,碑中记载“寺始于宋,成于元。”可见其历史悠远,所以当地流传着“先有指林寺,后筑临安城”之说。 其二,“掘井筑城”说。城西隅有井一口,明代洪武年间开凿。当地人俗称“大板井”,史称“溥博泉”,语出《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意为宽广。井为圆形所嵌6石柱已被磨得亮滑。井右侧为龙王佛龛,常有人来祭祀,企盼龙王广施恩惠;上筑龙王庙,虽年久失修有所歪斜却始终不倒,百年来香火不断。当地老百姓中有句古语“龙王老爷恩如水,庙立千年不倒,水涌万年不竭,城建盛世不衰”。遂“先掘大板井,后筑临安城”相传甚广。虽以此二说释古城起源有失科学,然其传承之盛亦可佐证此城深远历史。 1.2建水得以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筑城以卫边,为历代掌权者深谙之法。此城得以构筑多缘于此,而唐、明两朝施于建水的军事政策,更奠定其千年古城的地位。“建水,lsquo;古称步头,亦名巴甸rsquo;(《元史﹒地理》)。汉代属益州郡毋掇县地;西晋属于宁州兴古郡;唐代前期为南宁州都督府属东爨地。” [1]唐元和年间(806 ~820),南诏政权为扩充势力,在此构筑惠历土城隶属于通海都督府。“惠历”是古彝语,“惠”为海;“历”意“大”,合为“大海子”之意,“建水”为汉语意。惠历土城地修建,使得建水成为固边守防的军事重地,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区。 洪武十五年(1382)明政府为巩固边防将行政机关临安府治由通海南迁至建水;将军事机构临安卫指挥使司( 简称临安卫)设于建水。临安府衙旧址中现存一廊亭。亭顶梁上墨书“明洪武十五年鼎立”和“一九九九年十月重修”。亭内两侧分立两块雍正年间的石碑,左右各刻“廉洁”、“忠孝”,以示为官之道。临安府治和临安卫的迁入,使建水跃升为滇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廷为进一步加强建水的军事防御能力,命临安卫在惠历土城的基础上修筑砖城,这就是后来的临安卫城。临安卫城的构筑奠定了建水古城的格局。 2建水古城文化特色 建水作为滇南重镇,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古以来,建水就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中原汉文化在建水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民族的迁入、统治政权的文教政策、当地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各种文化在建水落地生根既独立又互相融合。 2.1儒学深厚与科考兴盛 早在汉晋时期儒学便开始在云南传播,经元、明代两代的深入渗透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元朝时,当权者遵循汉制治理国家。所以仍效法前代之人推崇儒学实行文治。“《元史bull;张立道传》记载:张立道继创建中庆路(今昆明市)庙学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任临安广西道宣扶使时,lsquo;复创庙学于建水路rsquo;。” [2]这就是建水文庙的由来。 建水文庙的建筑布局,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即不偏不倚,中和之道。在建水文庙中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物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此为“中”的体现;此外,文庙中的景点题名亦受儒家文化熏陶如“德配天地”坊是赞扬孔子的高贵道德与天地齐平,因“德”字的笔画数为十五,拆开为数字七和八,而七和八组合起开为成语“七上八下”寓意不好,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将“德”字少写一笔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文庙中泮池两侧的路分别为“文道”和“武道”:“文道”为文官所走,砖石铺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