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201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布鲁氏杆菌2014

布鲁氏菌病 概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布鲁氏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培养中缓慢生长、需氧、不运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病原学 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氏菌属(Brucella) 分6个种19个生物型。即: 羊种布氏菌(Br melitensis) 1、2、3型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3、4、5、6、7、9型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3、4、5型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猪牛羊三种意义最大。致病力、症状:羊种最重,牛种最轻 布病病原学临床特点 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种菌,趋向于羊种3型,羊种菌一般是强毒菌株。 家畜中感染有羊种、牛种布氏菌。 牛种菌在牛中有一定带菌率,可以造成人感染,但是一般不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季节: 四季,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 地区:牧区农区,农区城市。 职业: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2010 1950~1981 布氏菌 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 机体抵抗力强 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 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均可侵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 初期炎性细胞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亚急性和慢性期以组织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的形成为特点。主要病理变化: 炎症渗出、变性、坏死: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浆液性炎症为主,间有少许坏死细胞。 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 肉芽肿形成: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组织器官硬化。 发病机制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发病机制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肺:卡他性肺炎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潜伏期7~60 d,一般为1~3周 分期(国内)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亚临床感染 常发生在高危人群中,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氏杆菌抗体。不能追及明确的临床感染史。 临床表现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常见的四大主症 多样的其他表现 发热 多汗 疼痛:关节、肌肉、神经、睾丸、眼球等 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其他表现: 血液系统: 心血管系统: 乏力 临床表现 两大特点 波状热: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波的多少与预后无关,用药后多在4-10天体温下降。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发热: “温”“症”分离: 临床表现 主症1 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般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