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制剂 0.0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体制剂 0.01

第六节 乳剂 (emulsions) 定义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其中一种液体以微滴(内相)的形式分散在 另一种液体(外相)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内相 外相 非均相 乳剂 特征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聚集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沉降或漂浮 一、乳剂的组成、种类、特点 (一)乳剂的组成 基本组成 水相 water phase(W)—水或水溶液; 油相oil phase(O)—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 乳化剂emulsifier—防止油水分层的稳定剂 (二)乳剂的种类 基本型 O/W W/O 内相 外相 内相 外相 复合型 W/O/W O/W/O 水包油包水 油包水包油 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的区别 ?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油状色近似 稀释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不导电或 几乎不导电 亚甲基蓝染色 外相染色 内相染色 苏丹红染色 内相染色 外相染色 根据大小分类 1. 普通乳(emulsion) —1~100?m。 2.亚微乳 (Submicroemulsion) — 0.1~1.0?m 3. 纳米乳(nanoemulsion)—热力学稳定体系,10~100nm                      4.复乳(multiple emulsions) —  50μm以下 W/O/W , O/W/O     (三)乳剂的作用特点 ①液滴的分散度高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用度高; ②药物的乳剂ー计量准确,服用方便; ③O/W型乳剂—可掩盖不良味道; ④外用乳剂ー改善皮肤、粘膜的透过性,减少刺激; ⑤静脉注射乳剂ー体内分布快、有靶向性。 二、乳化剂 emulsifier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①有较强的乳化能力:界面张力降至10-4N/cm 迅速吸附在微粒表面,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②使微粒荷电,增加微粒间的静电排斥力; ③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无刺激性,          (口服、外用、注射给药); ④乳化剂对酸、碱、盐稳定,乳化能力不受温度影响。 最适HLB值——使用混合乳化 2. 混合乳化剂的HLB有加合性。 注意 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使用——反应!。 (二)乳化剂的种类 1. 高分子化合物 2. 表面活性剂类 3. 固体粉末类 ⑴阿拉伯胶(acacia) ⑵西黄蓍胶(tragacanth) ⑶明胶(gelatin) ⑷磷脂(lecithin) ⑸胆固醇(cholesterol) W/O型 ⑹杏树胶(almond) 1. 高分子化合物 注意 防腐 影响溶胶剂稳定性的因素: 1.电解质——破坏水化膜; 2.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起到保护作用; 3.溶胶的相互作用——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加入到溶胶剂中可以降低ξ电位降低稳定性。 三 溶胶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1.机械分散法——胶体磨; 2.胶溶法; 3.超声分散法; (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胶体磨 第六节 混悬剂 一.概述 1.定义:混悬剂(suspensions)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μm之间。 2.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1.?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应用。 2.药物用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产生难溶性化合物。 4.在水中易水解或具有异味难服用的药物,可制成难溶性的盐或酯等形式应用。 5.??缓释、长效作用。 为了安全起见,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注意 2.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 2.混悬剂中微粒大小应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而有所要求; 3.微粒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4. 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5.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的微粒受到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V= V-沉降速度,cm/s; ρ1和 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 η-分散介质粘度 r-混悬颗粒的粒径 2r2(ρ1- ρ2)g 9η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的表面由于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这种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的厚度而改变。双电层的厚度越大,水化作用越强。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絮凝剂: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无机电解质,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