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参与父职因素的探讨
應用心理研究, 第6 期, 2000 夏, - 頁
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
王叢桂
東吳大學心理系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女性仍舊擔任照顧與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
然而在雙薪家庭日漸普及的今日,教養孩子已不可能是女性單獨的
責任,但是台灣的男性似乎仍遲疑於參與子女的教養工作。本研究
的目的便在探討為何有些父親對參與育兒有高度的意願與實踐,在
本研究中,研究者訪問了九位高度參與育兒的父親以及他們的配
偶,並探索促使他們參與育兒工作的因素。由訪談中發現的主要因
素如下:(1 )對家庭的承諾;(2 )觀察到負面家庭對子女的影響;(3 )
由於本身的疏忽父職導致的家庭危機;(4 )配偶的支持;(5 )育兒
的正面回饋;(6 )父親本身經驗過缺乏父職的幼年;(7 )夫妻本身
成長學習經驗。研究者認為對家庭的承諾是主要的核心動力因素,
由於這些父親重視家庭,因此他們願意學習如何作好父親,其他因
素則是刺激他們去改變對父職的認知並學習,同時也調整工作為先
的傳統父職角色。不過研究者也發現這些父親在生育子女前,由於
上一代忙碌於工作或疏離,多數父親缺乏父職的認知概念與可學習
的模範,國內也欠缺父職的資訊,因此這些父親仍在一路摸索著要
如何父親的角色?然而目前親職資訊大都來自美國社會,它不但提
供如何作親職,也提供了「好父親」的判斷標準,在社經與人文情
境並不相同的條件下,自美國引入的親職概念對本土社會父職觀的
影響及適用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參與父職、家庭承諾
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透過訪談,瞭解使男性產生「養育與教育子女是父
親重要職責的認知」的因素。我國因經濟轉型,對勞力密集工業的依賴性下
- 1 -
應用心理研究 第6 期
降,加以教育普及,女性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夫妻在各項資源的掌握上,也
趨向一致,傳統依父子軸社會架構而演化出的父親角色的內涵與功能,已不
符合夫妻軸社會架構所需(楊國樞,1995 )。然而國內研究顯示,婦女仍是
家務與育兒的主要負擔者(如陳皎眉,1989 ;呂玉瑕,1994 ),婦女主觀上
也仍覺得家務與育兒是她們的責任(徐宗國,1995 )。而且不論國內外研究
皆顯示,多數丈夫對妻子在家務與育兒的實際幫助仍相當有限(e.g. Deutsch ,
Lussier Servis ,1993 ;呂玉瑕,1994 )。
另一方面,國外研究顯示,父親主動參與育兒(以下簡稱參與父職)對
幼兒智力成長與情緒發展有良好影響(Coltrane ,1995 ;Yogman ,Kindlon
Earls ,1995 ),並且對子女的平權性別角色意識亦有良好影響(Fagot
Leinbach ,1995 )。而主動參與育兒的男性通常在其發展過程中,亦有主動參
與育兒的父親模範(McBride Darragh ,1995 ;Barnett Baruch ,1987 );
顯示參與父職會形成世代間良性循環。此外,建立參與的父職文化可以使男
性發展其關懷特性,經驗到情緒成長與表達的快樂(Hawkins ,Christiansen ,
Sargent Hill ,1995 )。而丈夫的支持與分擔,亦是使妻子得以成長及婚姻
有良好調適的重要因素(Guelzow ,Bird Koball ,1991 ),參與父職的重要
性不可言喻。
對處於育兒階段的台灣男性而言,他們的父親普遍因為工作及傳統父職
觀念而少與子女有親密關係;使得這些年輕男性,欠缺可認同的參與父職規
範(Norm )與模式(Model );他們可能會像國外青年一樣有「父親應該做
什麼?怎麼做才對?」的認知困擾(Daly ,1995 :38 )。另外由於社會環境
的結構性變化,上一代傳統型父職的經驗可能不適用於下一代。研究者在 1997
年曾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聚焦團體,並與來自不同背景的 13 個家庭的夫妻討
論「理想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云新南航空公司acars系统培训.ppt VIP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87814.ppt VIP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教案 第11课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一).docx VIP
- 大众蔚领保养手册.docx VIP
- 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设计.doc VIP
-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pptx VIP
- 2026年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3讲离子共存 离子的检验与推断.pptx VIP
- 冯唐成事心法读书札记.docx VIP
- 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新闻采访与写作》电子课件 第三章 新闻采写的客体——新闻事实.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