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耳科学讲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耳科学讲义

* 外耳疾病 耵聍栓塞 外耳道耵聍积聚过多,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 临床表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也可因刺激外耳道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遇水→膨胀→阻塞外耳道→听力减退→外耳道炎 检查:外耳道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阻塞外耳道。(团块质地不等,有泥沙样松软,有坚硬如石) 治疗 1可活动的、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可用枪状镊或耵聍钩取出。 2首次就诊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或1%-3%酚甘油,3-4次∕日,软化后再取,也可以用外耳道冲洗法。 外耳道异物 病因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玩耍时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时遗留小物体或昆虫侵入。 异物的种类:A动物类(如昆虫)B植物类(如谷粒、豆类、果核等.C非生物类(如石子、钢珠、玻璃珠) 临床表现 因异物大小、种类而异 小而无刺激的非生物类异物无症状 一般异物越大、愈接近鼓膜、症状愈明显。 活昆虫可有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噪声。患者可感到惊恐不安甚至损伤鼓膜。豆类如遇水膨胀阻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闷胀感、耳痛、听力减退,甚至继发外耳道炎。 锐利的异物可损伤鼓膜,异物刺激外耳道、鼓膜偶可引发反射性咳嗽或眩晕。 治疗 根据异物性质、形状和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 1异物未越过峡部、未嵌顿于外耳道、可钩去。 2活动性昆虫类先用油类、乙醇等滴入或用浸有乙醚等挥发类麻醉剂的棉球置入外耳道数分钟,将昆虫麻醉或杀死后取出。 3被水泡胀的豆类先用95%乙醇脱水后取出 4若异物较大、嵌顿较紧,需局麻或全麻下取出。 5继发感染着,先抗炎、炎症消退后再取。也可先取,后消炎。看情况而定。 病因:对于外耳道疖,挖耳是其常见诱因,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弥漫性外耳道炎病因主要是挖耳、游泳时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临床表现 1.外耳道疖 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体温可微升。疖肿阻塞外耳道可有耳鸣及耳闷。检查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脓肿破溃耳痛减轻。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 2.弥漫性外耳道炎 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少量分泌物。检查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聚集分泌物,外耳道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外耳道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3.坏死性外耳道炎 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性麻痹,其中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病人多为老年人和糖尿病人,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严重者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治疗 1.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局部尚未化脓者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药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 3.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 4.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抹,不宜太厚。 5.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 6.对疑为坏死性外耳道炎者要及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并纠正全身不良状况。 外耳道湿疹 多发生于外耳皮肤的浅表性炎症。可引起瘙痒、红疹、水泡。常伴有渗液,并形成结痂。此病多见于小儿,好发于耳甲腔、耳后沟或耳后皮肤。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病因:变态反应可能为其主要原因。引起变态反应的原因可是内存的,如摄取致敏食物,病灶感染等;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外耳道脓液刺激,外用药物,湿、热环境,纺织品、化妆品刺激等。 临床表现:接触性刺激引起的湿疹多发生于耳廓或耳后沟处,因中耳炎浓液刺激引起的湿疹则常见于外耳道口及耳甲腔内。急性期皮肤呈红斑或粟状小丘疹,进而发展为小水泡或脓泡,伴有瘙痒或灼热感,并有轻度疼痛。水泡破溃后,局部皮肤形成湿润糜烂面,渗液较多,水分蒸发后可在表面形成淡黄色或脓性痂皮。一般急性病程持续1-2周,最后脱屑愈合。 转为慢性病程者,主要表现为表皮脱屑、增厚、郓裂,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狭窄。  治疗 去除病因,避免过敏物质或因素。禁止抓痒、挖耳。  局部治疗以清洁、干燥、消炎为主。有继发感染者,可内服或注射抗生素。 外耳道真菌病 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繁殖。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的省份多见。 病因 致病真菌 曲霉菌 青霉菌 念珠菌 当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长期用抗生素滴耳液,易受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 一般有耳内发痒及闷胀感,有时候奇痒,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