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民性教育三题
国民性教育三题
庞守兴
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国民性教育是知识界讨论很久的老问题, 但从老问题的讨论中人们总能获得新知, 使得对问题的认识具螺旋式上升。由教育来改造国民性是教育自身不能承担的负重, 国民性的改造首先需要体制的配合;知识分子在引导国民性改革方面尽管责无旁贷, 但也需加强自身启蒙。
关键词:
国民性; 教育; 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庞守兴 (1966—) , 男, 山东巨野人,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收稿日期:2017-01-11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科学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5YJA880049) 阶段性成果
Three Issues in National Character Education
PANG Shou-xing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National character education is a long-discussed topic in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Through discussions people gain new knowledge, and earn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To reform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s a weight more than education can bear. It need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system. Though Intellectual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to lead national character reform, they also need to enhance themselves by learning more.
Keyword:
national charact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s;
Received: 2017-01-11
国民性问题一向是难以探讨的。任何民族都会有一些杰出、优秀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会产生社会渣滓、败类。一个民族总有他独特的习性, 这些习性多是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 本无所谓优劣。明智之士总是强调避免民族歧视、避免地域攻击。那么讨论国民性教育问题时, 我们应当关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以下三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一国民性教育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
欲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翻检已有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讨论。应该说关于国民性的讨论汗牛充栋、车载斗量, 已经成为学界一景。自清末国门洞开, 严复、梁启超等诸位先哲提出培养“新民”概念, 尤其是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运动以降, 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不绝于耳。传教士明恩溥写的《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许多知识分子案头必备讲章, 鲁迅概括的“阿Q精神胜利法”、晏阳初总结的“愚穷弱私”、梁漱溟概括的“中西文化路向的差异”皆成为人们的常识, 甚至台湾地区学者李敖的“酱缸文化说”———把中国民众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批评得体无完肤, 却也在上世纪80年代遭到学界的热捧。凡此种种, 无不体现着国民性问题牵动着每个国人的神经。知网检索可得数千篇文献, 对此问题有彻底否定者, “伪问题、假问题”之说也流布于世。如此热切地讨论国民性问题, 反映着中国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焦灼。
既然此问题为老问题, 为何还要讨论?笔者认为, 通过这样的讨论, 首先可以使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而为国民某方面行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随着经济发展, 国门打开, 中国民众中部分人的言行举止成为全球诟病的对象, 有关国民素质的讨论多次引起人们的公议。当今社会, 似乎任何人都能对中国国民性做一番深刻的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中, 人们求得国民性的改善与教育的进步。无论人们怎么遥望过去, 叹惜“人心不古”, 但总体而言, 社会在进步, 国民性在改变———以往不被人看重的问题通过讨论彰显于人们的面前, 使得人们直接面对该问题, 使得问题得到解决。以已经热议过的“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和当前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某某到此一游”为例, 通过热议, 通过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使得某些问题达成共识, 从而为人们提升某方面的国民性初见成效。而且从实效观之, 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换言之, 可以通过讨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