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研究
.仝仝 SPECIALRESEARCH
l I 福建艺术2014.3
论梨园戏的流派发展与剧种个性保持
撰文/罗金满
艺术流派是一种艺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风格相似 一些保存。钱南扬先生认为,“戏剧的传人泉州。唐代已经如此.
或相近的艺术派别。而剧种个性是每个剧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 不始于戏文。如闽南梨园戏中有《士久弄》《妙择弄》《番婆弄》等
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即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而 戏名,弄之一辞,乃唐人语,这是唐戏弄传人泉州的明证。”①五
不是“那一个”的特征。它是一个剧种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如果 代时,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城郊云台山筑歌舞别馆。通宵达旦.歌
它消失或被同化了,那么这个剧种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梨园 舞饮宴,与王审知一起入闽的诗人詹敦仁,在《余迁泉山城,留
戏是福建早期南戏的重要剧种.发祥于闽南泉州地区.孕育于 侯招游郡圃作此》一诗中对泉山(今泉州)的歌舞管弦、演员装
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至今仍得以传承、延续。在长 扮及舞姿等做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晕飞
期形成发展过程中,梨园戏融合了诸多戏曲因素,呈现=三种流 匝群城,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
派并存发展的格局,但仍保持同一的剧种特征。这无论对梨园 花脸妆匀酒晕生.试问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②北宋
戏或其他南戏历史、艺术形态的研究.还是剧种发展必须坚持 时.泉州已是“田赋登足。舶货充羡”的“富州”、“乐州”。为官场
自身的个性特色.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或海上贸易送往迎来之需要,北宋政府于政和五年(1115).在
南门聚宝街车桥附近.兴建接待往来官吏宾客的“来远驿”.驿
一、梨园戏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 馆之中蓄有乐伎,凡来泉州之使臣及过往州、军之官员.均用乐
富有特色的梨园戏是由上路戏、下南戏和小梨园戏三种艺 伎迎送。③于是,以南音为主要唱腔,并结合歌舞形成的“以歌舞
术流派组成的。其三派又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是“上 演故事”的“下南戏”逐渐得以孕育形成。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路戏”和“下南戏”的合称,由成年演员演出,故又称为“老戏”。 温州南戏形成后,因温州、杭州泉州等同处沿海一带的航线上,
小梨园则由7至15岁左右的童伶组成.又称“戏仔班”或“梨园 商业兴盛,贸易往来频繁,“戏路随商路”.温州南戏亦随之传人
家班”。梨园戏三派无论在历史渊源,班社组织与规章制度、 泉州,当地人称之为“上路戏”。④南渡之后,定都临安(今杭州).
角色行当与演员分工.还是在演剧形态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 泉州成为陪都,建炎间(1127—1130年).南宋把宗室衙门“南
存在诸多差异。 外宗正司”迁置泉州,至绍定五年(1232)一百年中,已发展到
历史渊源不同。据考察.梨园戏三派在泉州形成的渊源不 “内外三千余口”。这些过惯锦衣玉食的王室子孙,在经济发
一。其中,上路戏来自温州南戏的地方化,小梨园戏是唐宋宫廷 达、社会稳定的大后方。养优蓄伎,纵情歌舞,粒戏以自娱或迎
“梨园子弟”散入泉州民间形成的.而下南戏则是泉州土生土长 宾娱客.实属常事,甚至在宗室中也有不少习此艺者。为此,原
的,其孕育时间是相当漫长的。自西晋末年起,中原战乱不止, 来在宫廷演出的歌舞、戏曲艺人,逐渐流人泉州民间.由专司歌
衣冠士族和平民百姓纷纷南迁,将中原文化艺术,包括语言、音 舞的“梨园子弟”衍化为小梨网七子班。刘浩然先生在《泉腔南
乐、歌舞等带到泉州。隋唐时期,随着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 戏简论》一书的“教坊、梨园子弟和小梨同戏”章节中对此作了
化兴盛,在歌舞音乐、词曲音乐等融合作用下,以泉音为唱腔的 较为详尽的考察。@随着温州南戏的传人和小梨园七子班的形
南音逐渐形成。同时唐戏弄也传人泉州.至今在梨园戏中仍有 成.对下南戏的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