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体会
杨明刚(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湖北荆州 434020)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371-01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9—2012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经治疗后好转81例,主动出院4例,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较差,运用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 诊治 改善预后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对本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十分重要,可以避免新生儿期癫痫、脑瘫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我科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选取的87例患者中,男41例,女46例,日龄1d—27d,其中早产儿13例,过期产儿9例。
1.2临床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轻者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表现,或两者交替出现。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吐奶、尖叫、局部或全身性痉挛;后者表现为全身状态极差,面色青灰、拒奶、嗜睡或昏迷、呼吸不规则或暂停伴紫绀。一般由兴奋转向抑制。
面色苍白或青灰,前囟隆起,颅缝裂开,眼球震颤或双眼凝视,全身肌张力增高或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1.3诊断依据
1.3.1头颅B超。
按照颅内出血的出血程度分为:轻度出血:单纯生发基质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占10%以下;中度出血:脑室内出血占脑室内的10%—50%;重度出血:脑室内出血区占脑室内的50%以上。本组患儿轻度出血者31例,中度出血者50例,重度出血者6例。
1.3.2头颅CT。在患儿出现后一周进行头颅CT检查诊断,可见沿大脑半球表面沟回凸起线状高密度影(CT值﹥40Hu为移诊,CT值﹥50Hu为确诊)。
1.3.3头颅核磁共振显像。本方法对各种颅内出血均有很好的诊断率,一般于出血后3d有很高的诊断率。
2 治疗
2.1加强护理。患儿宜保暖、安静、给氧、避免哭吵加重出血。头正中位或右侧位,头肩抬高15—30度,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2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2.3镇静、止痉、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脑细胞。
2.4对伴有呼吸衰竭的重症病例,在一般病例用药基础上,给予呼吸兴奋剂(洛贝林)。
2.5对硬膜下出血伴颅内压增高者,先穿刺抽液,无效才外科分流术治疗。
2.6对颅内出血合并脑积水者,药物治疗2周无效可考虑外科分流术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横跨产科与儿科的严重急症,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与围产期胎儿缺氧、缺氧导致的窒息、分娩时导致的损伤、发育不全早产等有关。此症的死亡率很高,据临床统计有近20%患儿死亡,余下的患儿也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轻者常见哭闹或嗜睡,危重病儿可有抽搐、昏迷、呼吸暂停及发绀。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新生儿疾病诊治手段的提高,本症抢救成功率有所提高,轻症患儿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病的存活率与愈后生活质量与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有效地治疗措施密切相关。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有效治疗能提高本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