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针灸治疗下篇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岩针灸治疗下篇PPT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木) 输(水)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应 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穴 《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具体应用。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穴 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 ·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 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3、按时选穴 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4.子午流注针法 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二、原穴、络穴    1.原穴的含义: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2.络穴的含义: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附:十二经脉的原穴、络穴表 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少阴肾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厥阴肝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应 用 1、原穴应用 (1)用于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目前,应用经络测定仪,测量各经原穴的导电情况,分析各经的虚实,以协助诊断脏腑疾病。  (2)用于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原穴可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原穴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可单用,亦可与相表里的络穴配用,叫原络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客,所以又叫主客原络配穴。 第六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一、补虚泻实 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证 补法 (运用针刺补法、选择和配伍穴位) 气虚下陷 灸治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证 泻法 (运用针刺泻法、选择和配伍穴位) 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 三棱针点刺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属本经自病。 按本经循经取穴 平补平泻 二、清热温寒 热性病证 “清”法 寒性病证 “温”法 1、热则疾之 热性病证 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 手法宜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