梣酮在白鲜皮中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实验.docVIP

梣酮在白鲜皮中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实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梣酮在白鲜皮中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实验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梣酮在白鲜皮中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实验 谢瑞强1 李磊2 丛欢3 (1北京科信必成哈尔滨分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3齐齐哈尔医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 利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在酒精提取的白鲜皮氯仿层中分离梣酮。方法 利用柱色谱分离手段分离梣酮,之后用核磁、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抑菌环实验验证其活性。结果 所提取物质谱图与相关文献一致鉴定为梣酮,纯度为97.74%,梣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抑制直径为19 、20、17mm,抑菌率分别为64%、70.4%、65.7%。结论 分离物质为梣酮,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白鲜皮 梣酮 抑菌活性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和狭叶白藓(又名新疆白鲜)的干燥根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小肠经,是皮肤病的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风湿热痹、黄疽尿赤等症[1],尤其善于治疗湿疹的风热证和湿热证,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2][3]。梣酮为白鲜皮中主要活性物质之一,梣酮具有抗致敏T细胞增殖、抗生育、杀虫,扩张血管等活性,在药用白鲜皮中含量约为0.128%,为柱层析提取分离提供了可行性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EYEL4 N-1100旋转蒸发仪(上海爱郎仪器)、Waters 600 controller 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Waters 2487 dual lambda; absorbance detector(美国waters公司),Agilent TC-C18 分析柱(美国Agilent公司) 、SHZ-D(Ⅲ)循环水式真空泵(上海华宇仪器)HP5988A质谱仪(美国惠普公司)AM-400核磁共振仪(瑞士布其公司)、MP-J3熔点测定仪(日本岛津公司)、UV-Ⅲ三用紫外分析仪(北京普析通用) 1.2 材料 白鲜皮二氯甲烷层、石油醚30-60(分析纯)、甲醇(分析纯、迪马色谱)、超纯饮用水(娃哈哈公司),GF薄层硅胶(254、青岛海洋化工)、柱层析硅胶(青岛海洋化工),10%硫酸乙醇显色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化学物提取 称取白鲜皮氯仿层药物380.2g,采取湿法上柱方式进行装柱,以二氯甲烷和丙酮混合溶剂为洗脱液,采取梯度洗脱方法,收集馏分共计236瓶,根据薄层色谱检视,合并3-9瓶,得油状固体混合物,放置24h,沉淀后分离油层,得固体层120g,记为H1,采用石油醚丙酮系统对H1进行梯度洗脱,收集馏分共计532瓶,合并29-69瓶,记为H2,再次采用石油醚丙酮系统对H2进行梯度洗脱,收集馏分共计42瓶,合并9-37瓶,挥干有机溶剂得干燥白色晶体,采用石油醚反复润洗,挥干溶剂后,将样品溶于二氯甲烷中,重结晶后,得无色棍状结晶,重量为19g,在254nm荧光检识下有暗斑,经硫酸乙醇显色剂显色后,呈暗绿色斑点。 2.2 高效液相色谱检验 制备0.1mg/ml样品甲醇溶液,取流动相甲醇:水为60:40,峰面积为97.74%结果见图1 图1 2.3 结构鉴定 化合物:无色棍状结晶,mp 170℃。分子式:C15H18O2。1H-NMR(CDCl3) delta;:7.47,7.44,6.34(H,Fura),4.88(1H-8,s),2.13,0.86(2times;CH3,s)13C-NMR(CDCl3) delta;:18.4(C-1),18.2(C-2),31.6(C-3),148.5(C-4),127.4(C-5)169.8(C-6),83.4(C-7),42.9(C-8),32.0(C-9),20.3(C-10),120.6(C-11),143.4(C-12),108.5(C-13),139.7(C-14)。以上数据与文献[4]报道一致,故鉴定化合物为梣酮。 2.4 抑菌试验 配制0.1mg/ml梣酮甲醇???液,取干净滤纸,用打孔器截取6mm直径纸片,在上述溶液中和甲醇溶液中分别浸润3片,在1小时之后取出阴干,将其分别放入3种含菌培养基中,将培养皿密封好,放入37℃培养箱中,24h后取出,测量抑菌环直径,分别对三种菌种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计算抑菌率,结果见表1 抑菌率(%)=(样品抑菌环直径-对照品抑菌环直径/样品抑菌环直径)times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