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PPT
建立规范的流程来进行相关的医疗过程 第1步 进行专业培训教育,达到对指南推荐的认知。 第2步 建立有关中心静脉留置的表格。 第3步 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拔除中心静脉。 第4步 按照表格规范和监督床边护理完成情况。 推荐意见: 建议将多项推荐意见联合使用,并建立合理的流程监督医疗过程。(推荐级别:C) 封管预防 肝素封管 沉积在导管中的血栓,纤维蛋白是微生物定植部位,肝素预防,可降低血栓发生,尤其是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使用持续的低剂量肝素可能是方便且有效的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方法。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 由于感染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宿主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疾病过程。 对于临床个体情况处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临床资料给出普适性的推荐意见,所以指南给出的推荐并不能够替代医师的临床判断。 推荐意见 短程外周静脉导管在怀疑并发感染时应立即拔除,并进行导管与血标本的培养(推荐级别:B级)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推荐意见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采用必要的检查手段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推荐级别: B级)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 分为临床定义和微生物学定义。 1.临床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 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可能伴有其他感染征象或症状,例如发热或出口部位溢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2.微生物学的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中培养出微生物,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pocket infection): 指完全植入皮下装置与血管内导管连接的皮下囊感染性积液;常有囊上方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 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出现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寒颤和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血行感染源。 导管隧道感染(tunnel infection): 指来自导管出口部位2 cm以上,沿皮下隧道导管路径的触痛、红斑和/或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少见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蔓不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 真菌感染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 在过去的20年里,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致病菌 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比较多见。 真菌在院内血源性感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念珠菌引起的血源感染率为5.8%。 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在骨髓移植病人中可达到11%。免疫低下患者,尤其是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发病机制 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3)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 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及微生物与导管相互作用。 导管材料影响微生物的黏附功能。革兰阳性菌如葡 萄球菌对聚氯乙烯、聚乙烯或硅胶导管亲和力高。聚 乙烯导管表面不规则,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形成纤维蛋白 鞘,从而导致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上升。聚氨基甲酸乙 酯导管表面相对光滑,短期(24~48 h)使用不会引起炎 性反应。 根据临床情况而定,有时可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 推荐意见 不能仅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是否存在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实验室诊断 快速诊断 导管培养诊断 血培养诊断 快速诊断 主要有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对诊断导管相关感染敏感性较低,但对于诊断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不失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仅以吖啶橙白细胞(AOLC)试验作为诊断导管感染的方法并不可靠。 AOLC试验和革兰染色并用简单快速廉价但对其评价不一,有报道称其应用价值较高,但也有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Korn-Ferry-方案-构建成功者画像.pdf VIP
-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主题班会.pptx VIP
- 扣押决定书文书范本.doc VIP
- 人民大2024现代大学美育 教学课件认识美——万物皆美(第一章 美是什么)(1).pptx VIP
- 人民大2024现代大学美育 教学课件认识美——万物皆美(第二章 何为美育)(1).pptx VIP
- 项目策划培训课件.ppt VIP
- 人民大2024现代大学美育 教学课件艺术美——美美与共(第十一章造型艺术美)(陈琳、刘晓晓).pptx VIP
- 大学美育课件:中国艺术美-音乐美.pptx VIP
- 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报告.pptx VIP
- 大学美育课件:中国艺术美-绘画美.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