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docVIP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析古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杨天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联 150070)   【摘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认为古代医家虽然没有确立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对应的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为“心水”、“心痹”、“心胀”、“痰饮”“水气”等疾病范畴。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为脏腑阳气不足,实为痰饮、瘀血内阻。病位在心,并可累及它脏。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根据病机灵活施用益气、活血、利水等治则,灵活选方用药。   【关键词】古代医家 心衰 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31-02   慢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渐进性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以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1],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低,预后差,住院率及死亡风险高,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如何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提高心衰早期预防诊疗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古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但散见于历代典籍中。今笔者浅析古代医家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对临床辨治心衰有所帮助。   1 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心衰”一词,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卷三?脾胃第三》,其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另脉伏而沉。”,但此“心衰”并不是现代医学所指“心衰”,其意是指心阳虚衰,阴寒内盛。宋朝赵佶下诏主编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云:“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健忘之本,本于心衰,血气衰少”,此“心衰”指的是健忘的病机,也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心衰”含义相去甚远。历代先贤始终没有将“心衰”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进行辨证论治,其相类似病症多散见于历代医学著作中。   《灵枢?胀论》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逆调论》记载:“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天年》:“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以上论述与左心衰竭时表现出肺循环淤血的呼吸困难、咳痰咯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出的心动过速、疲乏无力、失眠头晕等症状特点相似。而《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则与右心衰竭表现出的颈静脉充盈、腹胀、水肿相符合。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虽然没有确立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的病名,但考据历代医家文献记载结合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可将“心衰”归属为中医“心水”、“心痹”、“心胀”、“痰饮”“水气”等范畴进行研究。而1997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中,已经正式肯定了“心衰”的中医病名。   2 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心衰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而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之源。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人们就认识到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年老体衰等因素皆可导致心衰的发生。《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五脏生成篇》“……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风寒湿气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症,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则由浅入深,内舍于心而成心痹;思虑伤脾,脾主运化,脾虚则无以化生气血,心失所养,故邪气内舍于心。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苦,心气喘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苦味入心,味过于苦则伤心,心气受伤则心跳急促而心中烦闷。咸味入肾,过食咸则伤肾,肾主水,水邪盛则侮土,而肌肉缩短;水气凌心则心气抑郁,心脉瘀阻。《素问?举痛论》指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备急千金要方》云:“年五十以上,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