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无损检测在商周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pdfVIP

X射线无损检测在商周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射线无损检测名滴周青铜器研舅;中的应用 x射线无损检测在商周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 刘煜 ,原思训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摘要: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在青铜器研究上具有其它方法难以相比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安阳殷墟、 山西天马一曲村晋国墓地、陕西周原博物馆及陕西宝鸡擅国墓地的700件青铜器所拍摄的近千张X 光照片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某些商周青铜器内部的工艺特征,并重点考察了商周青铜器金属芯撑设 置的规律。研究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考察青铜器内部情况,有助于垒面了解青铜嚣的制作工艺和腐 蚀状况,对技术研究、保护处理、真伪鉴别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t词:x射线无损检测商周青铜器 金属芯撵 制作工艺 利用射线透视鉴别文物真伪的尝试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60年代万家保先生曾利用钴 60对小屯出土的R1115号辈进行射线检测,发现了器底的一字铭文。1。从70年代开始,上海博 物馆。1、北京科技大学”1、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考古研究所”1等单位开始运用更易操作的x射 线无损检测技术,进行古代青铜器的研究。通过对x射线照片的分析,可以揭示器物内部的工 艺结构特征(垫片、泥芯、连接结构等),提取相关的历史和艺术信息(文字、装饰、花纹等), 射线检测同其它理化检测手段有机结合的工作,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1。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世贤先生运用科学分析和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毛公鼎等一系列馆藏青铜器进行x射线 分析检测,研究古代工艺的时代特征并进行真伪辨别”1,对拓展这一方法的研究领域作出了有益 的尝试。 的244件青铜器、山西天马一曲村晋国墓地出土的315件青铜器、陕西周原博物馆的9l件青铜 器、陕西宝鸡趋国墓地出土的47件青铜器拍摄了x射线照片。上述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涵盖了 商周之际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遗址,具有典型意义。分析研究这批照片,我们发现了有关商周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大量信息,对全面研究商周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l金属芯撑的应用 定位是复合陶范铸造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业已发现的商周陶范来看,型范大多采用榫卯连 接,整体合范后,抹上草拌泥而固定。泥芯与范之间的定位,常使用芯撑方式。最早使用的芯 撑是泥芯撑,二里冈期的青铜器即已使用。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H1所出的尊、孽和提梁 卣,其圈足均有较大的圆形和十字形的孔洞,系定位圈足芯的泥芯撑在浇注后产生的”。殷墟出 土簋、尊等器的圈足上有方形、圆形的孔,觚的圈足上有卜字形孔,罩足内侧也有长形孔,孔 内可见范土,这些均是自带泥芯撑的痕迹。随着工艺的熟练,开始考虑外形的美观,泥芯撑形 ·30·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成的孔洞,明显变得规则和细小”1。西周早期宝鸡纸坊头和竹园沟撞国墓的出土青铜器中,曾大 芯撑多为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黑色小块。 铜芯撑不像泥芯撑那样,可根据浇注后形成的孔洞作分析。有些金属芯撑可直接从表面观 察到,有的类似文物表面的‘范痕”,明显可见边界,也有的仅是颜色与器身略有不同,十分平 整。如果器身覆盖着较厚的锈层,则必须借助x射线探伤仪检测。铜芯撑的使用很可能缘自泥 芯撑,目前已知使用最早的铜芯撑为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其中,较多使用铜芯撑 的是晕,其次有鼎、鬲、尊、鼎、盘等。而有一件尊使用的铜芯撑最多,达15个。鼎、鬲、尊 的芯撑多设在腹部,且有一定分布规律。而肆的芯撑多设在底部三条范线的交汇处,有时脱落 后会形成孔洞,还需补铸…1。 考虑到这些铜器已熟练而大量地使用了这一工艺,盘龙城似乎还不是这一工艺的源头。在 晚于盘龙城的遗址中,也有较多的发现。如安徽阜南的龙虎尊,肩部有6处“经过磨制的铜补 洞”,同时出土的铜鬲,其腹下三足间也有类似芯撑的痕迹”“。北京平谷刘家河所出铜赢,器底 也使用过铜芯撑1131安徽阜南月儿河所出鬲鼎,鼎底有对称分置的6个铜芯撑,三面器壁上叉 各有6个芯撑均匀分布,全器共用芯撑24个””。安阳三家庄M3所出的爵,底部均布3个铜芯 撑。由此可见,在略早于殷墟的中商三期,金属芯撑的应用已较为普遍。过去认为妇好墓的青 铜器很少设置芯撑,但x射线透视发现,其并非如此。857和861方晕、868方尊的底部及司母 辛鼎的腹壁和底部,均有芯撑设置。由此可见,从殷墟二期开始,芯撑已成为保证质量的重要 手段。 金属芯撑的普遍应用,为复杂器物的铸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早商铜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