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像学___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学表现(MRI) 慢性期(≥4周) 软化灶(水)+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低,T2高信号,黑环 水吸收仅残留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和T2均为低信号,以T2明显 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 T1WI T2WI 含氧Hb 等或低 高 脱氧Hb 等 极低 细胞内MetHb 高 极低 细胞外、稀释MetHb 高 高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低 低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ahage)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 动脉瘤破裂(51%) 高血压(15%) 血管畸形(6%) 外伤 临床与病理 病理 无菌性脑膜炎 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 血肿压迫 临床 剧烈头疼、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临床与病理 脑肿胀:细胞内液增多 脑水肿:细胞外液增多 弥漫性轴索损伤:旋转暴力所致脑内轴索的扭曲、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出现,皮髓质交界区血管破裂。伤后常即刻意识丧失 影像学表现 CT 单侧或双侧脑内低密度(<20HU) 脑室系统普遍受压变小,脑池、脑沟消失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 MRI 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长T1长T2信号 多发点状出血 三、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颅内血肿积聚于颅骨和硬膜之间 颅脑损伤2%~3% 颅内血肿25% ~30% 临床与病理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 影像学表现 CT: 内板下方双凸形高密度,均一或不均一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 可多发 MRI:形态同CT所见,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二)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颅内血肿积聚于硬膜和蛛网膜之间 脑损伤5%~6% 颅内血肿50%~60% 按病程可分为: 急性(3天以内) 亚急性(4天~3周) 慢性(3周以上) 临床与病理 多在对冲部位,常为减速损伤 多不伴骨折,常伴脑挫裂伤 小动脉或桥静脉出血 额、额颞部 广泛、新月形或半月形 临床表现:持续性昏迷 影像学表现 CT: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或低密度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 亚急性、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其内可有分隔或钙化;可双凸形 增强可见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及血肿包膜强化 MRI: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 脑实质内出血 颅脑损伤1% 脑内血肿5% 临床与病理 常见于额叶、颞叶或凹陷骨折处 常伴发脑挫裂伤 多表浅,少数形成深部血肿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神经体征 影像学表现 CT: 脑内不规则高密度(50~90HU) 周围水肿及占位表现 吸收同高血压脑血肿 MRI: 同高血压脑血肿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24小时内可为阴性表现 为等-低-等-低的变化趋势 MRI表现 T1WI 6小时后呈低信号 T2WI 6小时后呈高信号 DWI 高信号 影像学表现(2) CT表现( <24小时) 50~60%正常 早期征象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CT 24小时内 常表现为阴性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CT 24小时~1周 CT检查可显示清楚的向外的三角形或扇形,边界不清,低密度区 (low density)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CT 1周~2周 梗死区的密度进一步下降并趋向均匀,边界更加清晰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CT 2~3周 梗塞灶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isodensity),称为“模糊效应” (fogging effect) 吞噬细胞浸润 胶质细胞增生 肉芽组织形成 水肿消退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CT 8~10周 平扫可见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区,达到脑脊液密度,呈软化灶改变 梗死区邻近可见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 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24小时内可为阴性表现 为等-低-等-低的变化趋势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24小时) 脑质密度:闭塞血管供血区低密度,同时累及灰白质,大小和形状与闭塞血管有关;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浙江大学党政人员招聘真题.pdf VIP
- 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护理查房ppt.pptx VIP
- 大学招聘党政管理岗笔试考什么题.pdf VIP
- TCPIA 0120—2025《海上光伏用管式浮体锚固系统设计规范》.pdf
- 济柴V系列天然气发动机使用维护说明书.doc VIP
- 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含评分细则).docx VIP
-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 202405.pdf
- 风电公司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检修技术施工方案.docx VIP
- 【高等数学练习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升本自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风电公司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检修技术施工方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