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心悸证”的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对“心悸证”的精神病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体会
衣伟 魏维 刘勇
(吉林省吉林市脑康医院 132011)
【摘要】近些年,在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精神疾病的合并症,由于受到应用抗精神病药副作用的影响,以及自身心脏,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的作用,使“心悸证”出现机率明显增多,在临床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心悸证”,使其病证得到明显的改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 中医 中药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79-01
心悸:既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一般多呈阵发性发作,且常与失眠,焦虑,健忘等症同时并见,也是精神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可并发在多个病种之中,一般给予西药对症 处理后均可缓解,但也有少数特殊患者,经处理后仍持续不愈,其表现也各有差异。
笔者曾接诊治疗多例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使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但心悸证状仍然持续不愈,患者主诉:心急,心慌,心跳,和座立不安,明确指出,感觉的部位不在心前区,而分别在上腹部,和下腹部,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中医辨症论治方法配合治疗,使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例1:患者刘某36岁,曾以发呆、少语、疑心大、怀疑有人要害自己,生活懒散3年,主诉入院治疗。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显进出院,患者又于2009年9月,以心悸、失眠、烦躁不安、之主诉,再次入院治疗。心电图检查正常,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舒必利,艾司座仑等,治疗十余日效果不佳,随即请中医会诊,并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检查:患者主诉:心急心慌,所感部位在下腹部,无法形容,病人座立不安,呈阵发性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食少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胖大边有齿痕,胎白滑,脉弦滑,中医诊断:心悸证,辩证肾阳不足,下焦虚寒,水不化气,水气灵心,浮阳上越,故脐下筑动所致。治则:温中散寒,宁心安神。方用:真武汤加减,方如下:黄芪30克、党参15克、云岭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枣仁20克、柏子仁15克、郁金15克、昌朴10克、大枣10克、甘草6克。服用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十剂,心急,心慌,症状消失。
病例2:吴某:女29岁,于2008年5月份,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后,出现心急心慌,烦躁不安,外跑。曾在我院门诊治疗,诊断:急性心因性反应,给予奋乃静,艾司坐仑治疗后好转,同年9月下旬与其父发生矛盾,被打后,出现大吵大闹,话多,咽部有异物感,常用手抠咽喉部位,掐自己的脖子,心急,心慌,不能自控,撕衣服,并要上吊自杀。家中无法管理送入我院,入院诊断为癔病,给予奋乃静,艾司坐仑等药物治疗20余天,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阵发性心急,心慌,仍持续存在,心电图检查正常,故转我院采用中医中药配合治疗。中医检查:患者主诉:心急,心慌,有空虚感,按之稍减感觉,部位在上腹部,口苦咽干,胸胁胀满,纳差,舌质色淡,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脉弦滑无力,诊断:心下悸证,辨证:肝郁气滞,气逆反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神失养所致,治则:舒肝健脾,温阳??湿。方选:茯岺桂枝,甘草汤,合才胡加龙骨牡力汤,加减才胡10克、半夏10克、云岭30克、桂枝10克、枣仁30克、郁金15克、白术15克、黄芪30克、葛根15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服用6剂后证状缓解,痊愈出院。
体会:祖国医学在(伤寒论),(金贵要略)列述中都有,心中悸,心下悸,脐下悸,心动悸等,并认为,心动悸,为心之阴阳俱虚,心下悸,为水停中焦,脐下悸,为肾水上冲,心中悸,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的病位指征。查之:临床中,有患者,自觉心悸,有在心下,心中,脐下,心前区等的不同,按中医独特治疗方法,心中悸者:用建中法,心前区者:用疏肝法,脐下者:用温补肾气法,心下悸者:用温阳利水法,所以临床治疗“心悸证”既:“心悸要定位,脏腑才能明”,在精神科临床治疗兼症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发挥中医中药独特优势,更能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