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 (1)使动用法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判断其活用。例如: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的意思。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有宾语,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辨别其活用。例如: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句子的主语是“单于”。“降武”不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但“饮余马”只能是“使余马饮”,“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例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2)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三)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蹄:踢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东:向东进军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前:向前伸 (四)名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借助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 表示方位或处所: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郊迎: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即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表示对人的态度:即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 表示比喻: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