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用风机盘管送风的空调房间
气流分析与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周蓓 余跃进
摘要:本文以一个采用风机盘管送风的办公室空调为计算实例,运用 CFD 方法对空调
房间速度场和热舒适指标作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
并对不同送风速度下的热舒适度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数值模拟 CFD 方法 速度场 热舒适度
1 引言
目前在暖通空调工程中,预测室内空气气流分布的方法主要有 2 种:CFD 方法和
模型实验方法。模型实验虽然能够得到设计人员所需的各种数据,但它要花费较大的
实验周期和较高的实验费用,这影响了它在工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CFD 方法是研究
空调中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有效而经济实用的方法,它可以对室内空气气流分布情况进
行数值模拟和预测,从而得到房间内速度、温度以及有害物浓度等物理量的详细分布
情况,为空调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风机盘管送风方式是目前很多空调设计师的首选方案,在工程应用中非常广泛。
我们知道风机盘管有三档风速,可以自由调节。考虑到送风速度的改变会改变室内气
流分布和温度分布情况,影响到室内人体的热舒适性。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 CFD 模拟
展开讨论,探讨某一特定空调房间的室内气流分布和人体舒适度情况,为空调设计者
提供参考依据。
2 数值模拟
2.1 物理模型
本文研究的空调房间为 3.6m ×3.6m ×3m 的办公室。室内一张办公桌;一台计算机,
简化为 0.4m ×0.4m ×0.4m 的正方体模型;一个坐着工作的人,简化为 0.4m ×0.3m ×
1.2m 的长方体模型。房间采用的是风机盘管送风,即上送上回方式,送回风口尺寸均
为 0.3m ×0.3m,房间模型见图 1。
2.2 边界条件
⑴ 计算区域的固体壁面边界取无滑移速度边界,各壁面都采取零热流条件,即绝
热边界。
⑵ 房间初始环境温度为 30℃。
⑶ 几种情形送风口送风速度方向均为 X 轴方向,送风温度均设为 20℃,送风相
对湿度为 65% 。
⑷ 回风口设为压力边界。
⑸ 计算机模型散热量为 200W,人体模型散热量为 75W。并且考虑热辐射。
2.3 数学模型
模拟采用 Airpak2.1 专业软件,它使用 Fluent7 的 CFD 求解器求解,采用控制容
积法时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计算采用的室内零方程模型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Chen
等人提出的零方程模型 [1]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湍流粘度归结为当地平均速度和
长度尺度的函数。由于该模型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计算量比标准 k- ε模型小很多,
有耗时少、计算和收敛速度快的优点,所以越来越受到工程研究人员的重视。其方程
µ 0.03874ρvl µ
t t v l
为: 。式中 为湍流粘度, 为当地时均速度, 为湍流脉动长度尺度,
ρ 为密度。他们将湍流黏度看作是当地时均速度和长度尺度的函数,其中长度尺度被
定义为与最近壁面的距离。
3 计算结果
3.1 速度场分布情况分析
图 2(a)、(b)、(c)、(d)、(e)、(f)、(g)、(h)
分别模拟的是风机盘管送风速度为 0.4m/s、0.5m/s、0.6m/s、0.7m/s、0.8m/s、
0.9m/s、1m/s、2m/s 情况下室内速度场分布
图 2(a)中,送风速度过小,气流下沉较快,还未送至人体处,人体周围空气只能
靠浮升力的自然对流换热,从而带动周围空气形成两个涡流区,一个在计算机与人体
之间,一个在人体右侧。在靠近回风口处回流较强烈。
图 2(b) 、(c)中,送风气流直接吹向人的头部,容易产生令人不舒适的吹风感。
送风射流很快下降到工作区,从送风口至室内形成一个斜向下的流型。在这个主流线
型的右上方形成一个涡流区,在其左下方即热源的左侧区域也形成一个涡流区,另外
热源右侧也形成一个强涡流区。
图 2(d)~(f)中,送风气流经过人的头部上方,卷吸空气向前运动,在此过程中
卷入部分热浮升气流,并以抛物线形式到达对面墙壁后向两边流动,一部分到达屋顶
角落时形成一个小涡区,另一部分沿着墙壁下沉,同时带动热源右侧形成一个明显的
涡流,在热源左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