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上的科举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笔筒上的科举文化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1300年,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然而,对于那时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却是取得功名和高官厚禄的有效途径。科举时代,读书人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   或许是为了迎合读书人的愿望,明清时期的瓷器出现了许多有关科举中第的吉祥纹饰,表现这一内容的题材也很广泛,有神话人物图,有寓意人物图,还有用动植物来隐喻的图案等等,这些纹样又多见于文房用器上,深得读书人的青睐。笔者藏有几件清代瓷器笔筒,上面的纹饰展现的正是这些题材,很有趣味,将其介绍与大家共享。   粉彩“魁星点斗”纹笔筒(图1)高12厘米,口径6.2厘米,底有“大清同治年制”篆书印章红款。   魁星,原为奎星,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的星神,并根据“魁”字的字形,塑造成赤发袒胸、一脚后跷、左手持墨斗、右手握笔作点状的神怪形象。传说它的那支神笔很灵,读书人经它一点,便可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尽管魁星的形象不敢恭维,过去非常注重仪表的文人还是要虔诚地崇奉它,企盼它的神笔能够点到自己。读书人寒窗苦读,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从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古人常用“鲤鱼跃龙门”、“鱼化龙”作此比喻。这件粉彩“魁星点斗”图笔筒,用精湛的画工,洒脱的画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魁星点斗而鱼化龙的内容。笔筒胎质细腻,色彩淡雅。尤其是采用双线勾描的方式描画魁星的手臂和腿部,效果非常独特;用纤细的笔法描画鱼化龙及水浪,显得精细逼真。画面上的魁星,秃顶红发,袒胸露臂,脚立鱼化龙背,左手持墨斗,右手执笔作点状,仿佛读书人被他点到,即可高中状元,鲤鱼跃过龙门,其装模作样、神气活现的样子甚是可爱。   粉彩“状元折桂”纹笔筒(图2)高12.2厘米,口径7.8厘米,光绪人名印章款。   笔筒釉质白润,以红色描绘衣纹,并大量描金,突出富贵华丽的效果。画面为高中状元的书生,身着红袍,头戴桂冠(此非希腊神话的“桂冠”),双手折桂,双脚立于鱼化龙上,春风得意。   古人把金榜题名比作“蟾宫(月宫)折桂”,源自晋武帝泰始年间有才华的雍州刺史对自己的评价:我就像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之后“蟾宫折桂”就成了杰出人才的代名词。唐朝时把攀折月宫桂花比喻考中进士,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宋代的僧人仲殊在《金菊对芙蓉》中借用神话传说赞美月宫桂花:“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嫦娥的一句话,又将折桂才子的范围缩小,成了科举高中前三名的代称:状元折丹桂,榜眼为金桂,探花为银桂。图2笔筒上的粉彩“状元折桂”图,绘瓷艺人用红彩勾画桂枝,准确地把握了状元及第、手折丹桂的含义。   粉彩“夸官报喜”纹笔筒(图3)高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有“大清同治年制”篆书印章红款。   科举时代,金榜题名的读书人是时代的骄子,按规定,要在京城举行三天盛大的“夸官仪式”。明清时期夸官对象缩小为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所谓夸官仪式,就是前有吏部、礼部报喜官捧着圣旨,鸣锣、擎旗开道,状元、榜眼、探花身着皇帝御赐衣冠,骑马游街,身后有侍从举伞盖簇拥,前呼后拥,显示荣耀,并接受万民庆贺。因奉有皇上圣旨,不论什么官员,得知夸官,都必须跪迎,向圣旨叩头,高呼万岁,时称“夸官报喜”。   这件粉彩“夸官报喜”图笔筒,画中的状元郎身穿大红官袍,头戴丹桂乌纱帽,骑着金鞍高头骏马,由侍从举伞盖紧随,昂首向前,甚是威风。笔筒器型小巧,画工精细。线条准确流畅,伞盖画得飘逸。人物勾画准确,神态丰富生动。马纹细腻真实,鬃尾描绘工细。绘瓷艺人善于在狭小的瓷面上,从盛大“夸官报喜”的繁乱场景里,截取重点人物加以突显,犹如现代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具有突出典型的艺术效果。   哥釉青花“二甲传胪”纹笔筒(图4)高11厘米,口径7.2厘米,无款。   哥釉青花是明清时期在青花瓷彩上,罩以仿宋代哥窑冰裂纹特色的釉面而得名。   这件哥釉青花“二甲传胪”纹笔筒,釉面肥厚,青花发色浓艳,圈足由里往外斜削,显示其光绪朝民窑瓷特点。画面用青花绘两只相对的螃蟹,蟹的大螯钳住一根长长的芦苇。画法上,蟹壳和螯采用勾线填色的方法,体态浑圆,大螯粗壮有力;蟹的眼珠勾点恰到好处,显示凸出张望的神态,非常有趣可爱。以两只螃蟹衔芦苇,是一幅寓意科举考试成功、金榜上有名的吉祥图案,意即“二甲传胪”。清朝的科举制度,经过殿试取得“金榜题名”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即排名第四者,称传胪。蟹有“铁甲将军”之谓,二蟹喻二甲,芦草的“芦”与“胪”同音。“二甲传胪”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