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农工题材”油画创作的透视.docVIP

对当代“农工题材”油画创作的透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当代“农工题材”油画创作的透视   “知识分子和农工关系”不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命题,而且也通过当代艺术家对于“农工题材”创作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注体现了出来。本文以当代(1949年以来)出现在不同时期“农工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为例,透视当代油画家笔下“农工题材”的表现,同时揭示隐藏其后的艺术家对于自我社会身份认同及底层关怀心理的变迁。      1973:王式廓《血衣》――“农工题材”的代表作      王式廓的《血衣》(图1)可被视为1949年以来到“新时期”之前当代中国油画中表现“农工题材”的代表作主一。《血衣》的艺术魅力在于对苦难的控诉激情的表达。这一艺术魅力主要是通过画面上位于中心位置,双手抖动着一件“血衣”,因悲痛和仇恨而几近疯狂的女人形象传达出来的。可以说,就这一“局部”言,《血衣》达到了世界级名画的水准。同时,当我们的视线从这件带血的白衬衫向四周游离时,带有明显阶级标志的“解放军”、“农民”、“地主”等人,物形象,以及“斗地主”等现实历史事件的再现,使作品由“血衣”点燃的震撼,激情的艺术氛围回到当时普遍的阶级叙事的视阈里。   可以说,作为从底层走出来的一员,王式廓这一代人有经历,有生活,深刻了解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这也是他们的艺术总能给人以厚重之感的原因。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意识深处不能超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艺术立场,这使得他们不能对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提炼和表现,也使得本来凝铸在那件“血衣”中的更高的人性追问和对于存在担当的思考无法释放,苦难的表达从主角变为配角,艺术感染力相应削弱了。王式廓的艺术立场和《血衣》的表现问题在1949年以后到“新时期”以前时段的“农工题材”的油画创作中是有代表性的。      1980:罗中立《父亲》――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      就表现底层生命的卑微和苦难而言,《父亲》(图2)达到了1949年后中国油画创作的最高水准。没有借助于任何显见的叙事性的社会生活内容,《父亲》的成功在于用了大头像的形式和超级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张中国普通农民的面孔。然而,它所表达的生存的卑微和苦难却直达人心。画的依旧是农民,但不再是单纯地代农民“阶级”立言,而是代“老实人”立言。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言:“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我要为他们呐喊,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所以,《父亲》激发的不是我们的阶级仇恨,而是使我们想到每个人命运中都会有的那本然的沉重和苦难的一部分。我们父辈的受难,我们自己人生中所经历的那些不堪和委屈。《父亲》触及到了全体人类生存的悲哀的一面。从这点上讲。《父亲》超越了以往的叙事限制,建立起了艺术和生命关怀的本质关联。   《父亲》诞生的80年代初,文革结束,在自我的强烈要求下,在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启蒙立场迅速觉醒,在时代给他们提供的大舞台上,重新本着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审视和批判社会人生。而正是在此期间,罗中立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的研究生班,而《父亲》的构思与创作就完成于这一阶段。因此没有理由不相信,是时代,是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精英立场,给了年轻的艺术家以艺术表现的视野和勇气,所以才有了《父亲》的“写真实”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然而,面对生命的卑微和苦难,80年代的知识分子还是缺乏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同情的力量有佘,拯救的精神力量不足。在《父亲》中既没有凡?高的《吃土豆的人》中所有的生命的坚韧,也没有米勒《晚钟》中体现出的宗教的宽容。究其实,还在于传统精神文化资源的缺乏。于是在《父亲》中,苦难显得那么拥挤,沉重,迫压,使人无可逃遁,也无处可逃。      1996:刘小东《违章》――与“小人物”的惺惺相惜      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终于汇成了波浪汹涌的商业大潮,赚钱达人成为了时代英雄,“文艺复兴”草草收场,秉持精英立场的知识分子被社会主流放逐。虽然处于被放逐的境地,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精英立场,因为那是一个做得太短促但也太美好的梦。   刘小东的《违章》(图3)正是这一时期表现“农工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违章》画的是一群农民工正挤在一辆运送煤气罐的农用三轮车上,生存的艰辛和卑微可想而知。但是在画面上我们没有看到《父亲》的悲悯,反而作者用了一种夸张戏谑的手法营造出一副欢愉场景。这群胖瘦不一、赤身裸体、身上有汗污和油污的人,正不知道为什么全笑着。因此这欢娱的场景中又包含点辛酸的意味,这群人让人想到即将被宰杀而不自知的猪羊。然而,看着这画中人的笑,会让观者感觉到这笑着的人同时也在笑自己,大家是互相嘲笑着,为同处在这人生的逼仄和无奈之中。   与被放逐的境地有关,相对于80年代知识分子,90年代的艺术家倒显示出一种更为纯粹知识分子立场,同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