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过云楼庋藏选鉴(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氏过云楼庋藏选鉴(上)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于仕途进取,颇为淡泊。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屡欲起用,而顾文彬“皆辞之”。后虽勉强就任浙江宁绍道台,然久积于心的夙愿却是“筑楼存画、辞官回乡、颐养天年”。在过云楼等庭园落成后的第六天,顾文彬就辞官返家,沉潜于书画艺文之中,怡然自乐。   过云楼历经百年的收藏如今已如过眼云烟,所幸相当多数量之藏品已归公藏,今人尚可藉此一窥当年顾氏案头清供、心头所好。本文所要介绍的如元代六家写竹《竹林七友图》七幅,在数百年留传过程中曾缺失其一,后入顾氏过云楼,为之配全,从中可见顾氏对待传世文物的爱惜之情;而清代王石谷的《水竹幽居图》,则隐藏了顾文彬与吴地文人一段鲜为人知的鉴藏遗事:顾文彬曾持此画,在老友潘曾玮面前夸耀,而潘亦出示所藏王石谷两幅精品与之相抗。由此还引出了二人对这三幅无上逸品的一段考证。当年顾氏与友朋往还谈艺、日夕无虚的逸趣,实令今人为之神往。   《七君子图卷》即缪文子《寓意录》所载《竹林七友》,全长近十米,为过云楼后人顾笃琨捐赠,集中了元代赵天裕、柯九思、赵原、张绅、顾安、吴镇六位写竹行家之七幅墨竹于一卷中。康熙年间为张见阳旧藏,此人的书画收藏多为精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公望《丹崖玉树图》、上海博物馆藏的明沈周《西山纪游图卷》等均和此墨竹卷一样钤有“张见阳”、“子安珍藏印”、“见阳图书”诸印。乾隆年间《七君子图卷》为印须老人乔崇修所庋藏,因失去顾定之一幅墨竹图,所以更名为《六逸图》。道光年间,归“别下斋”主人蒋生沐所有,张叔未解元为其书引首亦以《六君子图》称之。但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幸而过云楼主人顾麟士从李苏邻家购得此画后,取新得梅道人(吴镇)横幅一张,尺寸相当,取以配入,仍名《竹林七友》。此画名人题跋钤印无数,流传有序,定为真迹。数百年流传或得或失,终归无恙。   《七君子图》曾载入顾文彬撰写的《过云楼书画记》,后传于顾麟士之子顾公柔,其去世后又由顾公柔之子顾笃琨继承,并由顾公柔遗孀张惠娟保管。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成立,张惠娟多次提出愿将自己保存的过云楼旧藏文物捐赠给苏州博物馆,惜因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未能如愿。“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抄家前夕,张惠娟再次致电苏州博物馆,要求接收该批文物,当时苏州博物馆钱镛和莫福英两位同志前往张惠娟家,接收了《七君子图》在内的过云楼旧藏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暂时保管。1992年落实政策时,顾笃琨已于1947年12月移居台湾,为避免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苏州博物馆特向来馆考察工作的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白树作了汇报,其当场指示,将《七君子图》在内的两幅书画立即送往北京鉴定。1992年11月,苏州博物馆郑品才、王慧翔两位同志护送两幅书画前往北京国家文物局,由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袁南征邀请徐邦达、史树青等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两幅书画弥足珍贵,当定为一级文物。所以,国家文物局紧急批示将文物留京,由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代为保管。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文物征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考虑到苏州博物馆和过云楼的历史渊源,顾麟士幼子顾公硕曾参与筹建苏州博物馆,并将自己收藏的124件珍贵书画、刺绣文物捐赠给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积极与顾笃琨后人沟通,希望能够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多方努力和磋商,顾笃琨后人愿以有偿捐赠的方式,以顾笃琨先生之名义捐赠《七君子图》和另外一幅书画《水竹幽居图》。历经离散沧桑之后,两幅弥足珍贵的书画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寻得了最好的归宿。      《水竹幽居图》卷王翠(石谷)清代      (著录于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第十卷,全长近3米,顾笃琨捐赠)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的鉴藏活动可以从这件书画窥见一斑,当年顾文彬退隐后,与其交往酬返不断的吴门鉴藏精英有曲园老人俞樾(1821-1907)、苏邻主人李鸿裔(1831―1885)、耦园主人沈秉成(1823--1895)、潘曾玮(1818―1886)等。正如与吴云避难上海时建立起患难情谊,顾文彬与潘曾玮(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同样如此。顾文彬曾持此幅《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往以夸示老友潘季玉(潘曾玮)”,而潘曾玮“亦出示所藏石谷仿天游、云西二段相抗”,两人仔细观察王石谷与恽寿平的跋语后发现,这三件无上逸品乃同时段所作。这两卷外当时还有《云溪高逸》、《迂翁逸趣》、《秋浦渔庄》三幅图,都是恽寿平满幅题跋。   王翠(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苏州人。清代“四王”之一,被称为清初画圣。作此画时王石谷四十一岁,正是绘画创作的高峰期,所绘仿古山水得前人奥妙与遗韵。落款为好友恽寿平所代写。而恽公又在其后题七绝七首,且谓有文湖州《箦?Y偃竹》妙境与遗意,真乃会心之赏,游闲之珍,珍重可想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