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横涂竖抹千千幅 墨点无多泪点多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等,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据《个山小像》八大的自署,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他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还俗。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族而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虽然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但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抑塞之情溢于画面。他装聋作哑,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对山人的种种奇行,时人均认为其“癫如此”。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成就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八大书法字形奇古简约,有一种凝炼旷达之美,不近半点尘俗。“采药逢仙岛,寻真遇九仙”,用笔似怀素,遒劲挺拔或谓过之,笔劲古秀圆厚,气息幽邃,筋丰骨润。清人曾熙论八大书法:“至其圆满之中,天机浑浩,无意求工,而自到妙处,此所以过人也。” 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观赏八大的书法颇让人感悟“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语)的味道,妙在酸咸之外,大巧若拙,但抒胸中之逸气耳,八大的书法真正从“技”的必然王国进入了“道”的自由王国,而且能给人以镇定清凉,无一丝浮躁。字迹给人以启迪,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堪称书法史上的大手笔。
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八大的书法按照先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从董其昌入手,兼师唐宋诸家;中期上溯魏晋,深得二王精髓;晚期涉猎极广,师法怀素、李北海和黄鲁直,熔铸古今,自成一家,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晋人之远,宋人之率,唐人之润,兼而有之”。八大书法结体奇崛,气度超凡。用笔如金刚杵,神奇变化,独树一帜,世称八大体。故八大作书以奇胜、以简胜,的确是“愈简愈远,愈淡愈真”。此乃雪个精神。后人有学八大者,非字形不似,而是无八大寥廓的胸襟和高洁的品格。
最能体现八大山人在中年时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其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已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80岁写的《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八大山人作书常常纵有行而横无列,每个字的结体和字的距离,松散错落,行距非常宽阔疏朗,有一种空灵之美。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更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有笔墨处与无笔墨处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以气象万千、丰富独特的美感。
八大亦善篆刻,山人的印文往往别出心裁,变化有奇。八大也很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如两方“驴屋人驴”印,前一方白文方印把“人”放大,俨然一个铁帐罩在屋上,造成的纵向线条与右侧的横向线条形成对比,右部又多圆形转角,整个印面不板不滞,巧妙自然。后一方设计尤为巧妙,只用驴、屋、人三字,通过上下左右排列,表达出完整的含意。八大山人在许多绘画作品上的款跋,相当精彩奇巧。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补其意。八大山人也能诗,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题上自己随兴发挥的诗,意境就充足了。“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句),这是对明代遗民、清初艺术家八大山人的真实而传神的写照。八大山人作为一代王孙(明代江西宁献王九世孙)在明朝覆灭之际,能够生存苟活下来简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尤其在艺术发展史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