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与艺术

第五章 文學、史學與藝術 5-1 中國文學發展史 序言: 以文學體例而言,中西方各有所重,中國詩歌與散文的地位重於戲劇和小說,與西方相反。 中國文學以詩歌和散文為正宗,強調性靈之美與意境;小說與戲劇的發展較晚,乃屬通俗文學(或稱庶民文學)範疇。 文學的出現 早期「文學」的意涵 「孔門四科」中「文學」指文化教養,主要為經學的學習與涵養。 先秦以來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品 戰國:敘事文為主--如《左傳》、《國語》、《戰國策》,藉文章說理,傳    達學者對政治社會的理念。 中國「純文學」的誕生--漢晉之際 產生的背景:東漢末年經學式微,思想解放,新思潮影響文學創作內容。         文學精神從群體的政治關懷走向個人的情感抒發。 文學的獨立與文學理論的產生 三國曹丕〈典論論文〉 (1)為文學獨立價值之覺醒,反對將春秋、史記和諸子百家言列入文學。 (2)分文章為四科:所謂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3)主張文章重在彰顯作者的氣運風神,所謂「文以氣為主」。 (4)文學應該要能呈現作者的人格才具有生命。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1)此書為中國文學批評之寶典(或入門書) (2)奠定唯美文學之理論基礎,主張「情勝於文」 (3)重在「論」作者的氣質修養與文章之情(內容)、采(形式)。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昭明文選》 (1)選文的標準:內容充實(文思);辭藻華麗(文之技巧)-「事出於沉 思,義歸乎翰藻」 (2)不收錄經、史、子三類文章。專收錄周代至南朝梁八百年間的辭賦、詩歌、駢散文共七百餘篇。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詩言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一)「詩言志」的內涵與傳統: 1.《詩經》表現人民的情感和想法,同時反映政治與社會現實。 2.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3. 主張文學必須表現作者的人格精神和志節,呈現出文學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的境界。 (二)中國歷代文學形式的轉變 《詩經》:北方文學代表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體裁主要為四言詩,內容可概分為三類:民間歌謠、貴族樂歌、詩人創作。 《楚辭》:南方文學代表,神秘、浪漫、瑰麗,富於宗教性和想像力。 漢代: 漢賦:係由楚辭衍出,體制宏偉,辭藻華麗。代表作家有賈誼(弔屈原賦)、司馬相如(長門賦)。 樂府詩:漢武帝設樂府,蒐集各地歌謠樂章。 五言詩:至東漢獻帝建安時代發展成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建安文學」 魏晉南北朝: (1)唯美文學:以六朝駢文最具代表性。六朝文學觀念為「詩緣情」(情指個人生命特質。)、「感物吟志」、「應物斯感」。如南朝梁人瘐信〈哀江南賦〉、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等。 (2)田園文學:東晉陶淵明韻文〈採菊〉、〈歸去來辭〉;另有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自六朝以降,中國文學形式與內涵幾經數變,但都一貫延續抒情的傳統,藉對田園、山水、人世的歌詠,寄寓作者本身的思想、感動和情懷。 唐代:唐詩、傳奇、變文、古文 宋代:宋詞、古文、話本 元代:戲曲(元曲) 明代: (1)晚明小品文重在彰顯作者獨特個性,強調超俗的生命情調--如:張岱〈湖心亭看雪〉。 (2)章回小說 5-2 中國史學史 史學典範的誕生:春秋時代~西漢 (一)「史」的涵義 史官 遠古時代:巫、史合一(宗教、政治、學術合一),如商代「貞人」 西周時代:巫、史分離(史,記事者也→王官之學)(古學出於史官) 紀錄(政府文書、檔案資料)如:春秋時代魯國之「魯史」(屬於一種   國別史,或地方志性質) (二)孔子《春秋》:中國第一部史學著作 孔子根據「魯史」撰《春秋》,其史學義法為「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所謂「筆削褒貶」,故此階段史學與經學的理念相結合,所謂「經史一體」。 * 章學誠說《春秋》「亦經亦史」、「其文則經,其事則史」 《春秋》對中國後世史學的影響:史學關懷政治秩序與社會人群。 (1)董仲舒稱孔子作《春秋》乃「達王事,行王道而已」 (2)司馬遷說《春秋》是「王道之大者也」 (3)司馬光以繼承《春秋》為職志,故稱其史著為「資治」通鑑。 (三)司馬遷《史記》:開創正史撰寫體例 體裁:創「紀傳體」--以人為歷史主體(本紀、列傳、世家包含聖賢和社會史人物) 史學理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即從《春秋》的政治關懷,進一步擴及個人和群體的生命關懷。 為一部「通史」(所記兼及古今、天下):強調歷史有延續性 開啟日後「正史」寫作典範,如東漢班固《漢書》即模仿《史記》。 從私家修史到官修正史 時代因緣: 漢晉之際,經學衰微,玄學、佛學逐漸興盛,開啟多元、活潑的學術思想環境,影響所及,史學也有了新的發展。 六朝時代,私家修史風氣極盛 史學正式獨立:從晉代到南朝(至《舊唐書.經籍志》則正式成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從「以史制君」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