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缅怀 我们的纪录时光
12月中旬的北京已经相当寒冷但是位于北五环一个叫草场地的偏僻村庄,却聚集了一批热情四溢的纪录电影爱好者。12月8日晚7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方向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映”在“草场地工作站”拉开序幕。开幕式由此次影展的策展人胡刘斌主持他同时也是此次参加交流的六个作者之一。在谈及此次展映的初衷和由来时他说正如他在策展人语中所提及的:“这次展映实际上是这些作者希望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一次努力以缅怀电影学院三年的纪录片时光。但是大家更希望把展映当作一种鞭策和一个契机为的是给自己鼓励和力量,告诉自己其实并不孤单……”中国最早的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同时也是这次展映活动的主要支持者吴文光在开幕式上则说电影学院的这批作品的成熟度相当令人吃惊,完全摆脱了过去电影学院学生作品给人单薄而学生气的印象。
事实上,此次影片的展映活动正是希望通过纪录片在电影学院内外架设起个沟通的桥梁让学院背景成长起来的电影工作者有机会跨越学院的围墙与外界发生碰撞。同时也让学院外界的纪录片工作者爱好者在与这些作者的近距离接触中了解电影学院的最新创作情况。
展映主要由影片放映作品研讨、纪录片论坛三个部分构成。与一般的影展不同,此次的影展更加注重作者与观众的交流以及纪录片研讨的学术氛围。而“草场地工作站”设计别致,设备优良的放映空间恰恰是这样一个适合交流与沟通的艺术空间。参加展映的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方向20D6届研究生的八部毕业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各异其中既有对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深层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以及心灵不遗余力的探寻。
展映的开幕影片是顾亚平的《亲爱的》(84)。这部以几个当代女艺术家为主人公的纪录片,从某种角度上说是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纪录片,作者在与被摄对象深入的交流中不断探寻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而她们的焦虑、迷茫与不知所措同样也成为了作者审视自身作为女性的一个镜像。观众当中有不少是艺术工作者因此讨论格外热烈,认为这部“没有个男人出现,但男人却又无所不在”的影片让大家看到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真实困惑。
12月9日一共放映了四部影片,总时长将近七个小时,但是这些纪录片发烧友却始终坚持坐在座位上,并且与到场的导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展映是从中午开始的,首先放映的是两部参加国际纪录片影展的纪录片。其中台湾同学钟权的《台北京》(120)入围了今年的“台湾纪录片国际双年展”,而《在城市中跳跃》(118)的作者范俭则是刚刚参加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台北京》在形式上相当自由,片头的“呼麦”和动画相当吸引观众,这或许与他多年从事广告设计不无关系。作为生活在大陆的台湾人他力图在影片中驾驭起两岸关系和身份认同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命题将微观的个人元素和宏观的政治思考连接在一起。《在城市中跳跃》和之后的《城市边缘的学校》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农民工但两部影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关注角度和因此所呈现出来不同风貌。前者通过对几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工的描绘,反映出在面临剧变的当代社会中,身处弱势的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曾经有过执教背景的导演王长江则在《城市边缘的学校》中关注与教育相关的选题,将焦点聚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而非其中的个体。如果说他们的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在他们看来纪录片是思考社会问题以及关注人们生存处境的一种工具。
晚间放映的是田苗的影片《向天而歌》(95)该片记录了一群盲人歌手行走在太行山麓边走边唱的经历。作者用种缓慢的节奏记述着这群缓慢行走的歌者,歌手们朴素而充满质感的歌声打动了在座的每位观众。影片结束后的讨论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画家激动地说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了一部讲述人们尊严的作品。
12月10日,展映进人最后一天观众也越来越多。首先放映的是汪浩的《儿科》(100)。影片用一种极其冷静的方式将一幅基层医院医患人员生存状态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没有清晰的人物也没有连贯的事件,影片中充满了喧嚣与嘈杂。这部影片显然比前面的影片更加激起了讨论的兴趣。在与作者的交流当中观众之间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或许如作者所说:生活就是这样在貌似分明的表象下是复杂模糊的本质。这里不是情感和道德能够判断的地方。这部纪录片只是向观众展示生活的另一面无关是非无关评判却无法闭上双眼视而不见。如果说《儿科》的文本在读解时过于艰辛的话那么罗莎莎的影片《千里之旅》(39)则相形之下轻松许多。该片记录的是故事片《千里走单骑》在拍摄过程中著名导演张艺谋与著名演员高仓健的点点滴滴。影片非常轻松而愉悦的影像方式与《儿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影展的谢幕影片是胡刘斌的《哈佛女孩》影片讲述了一个聪明伶俐却心理障碍严重的女孩突然失踪的故事相当扣人心弦并且感人至深,在素材铺排上它与般用时间流程进行结构的方法不同借用了故事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