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突破传统 融入时尚——论舞钢轧琴的现代传承之路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突破传统 融入时尚——论舞钢轧琴的现代传承之路
[摘 要]通过走访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对传承人郭九洲进行田野考察,详细了解轧琴这一中国最古老的拉弦乐器以及其演奏艺术在民间的保护与传承情况,针对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少的现状,提出各种保护措施,并根据轧琴灵活的演奏特点提出传统与时尚结合的表演方式。
[关键词]舞钢 轧琴 传承 时尚
平顶山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轧琴是郭九洲的先祖历经九代传至今日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1988年全国民族民间器乐普查中证实,舞钢的轧琴是我国较早出现的拉弦乐器之一。
据舞钢轧琴传承人郭九洲回忆:明末清初时期,明弱清强,兵荒马乱,郭氏先祖为躲避兵祸,从山西洪洞县举家迁至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从此安居于此。因郭氏先人为移艺之人(即游动的艺人),于是在舞钢本地办起家庭乐坊,使用古筝、三弦、四弦、二弯等乐器。其中二弯是自己研制的乐器种类,至今仍有保存。后来随着演出形式日益扩大,为了携带方便,郭氏宗祖根据古筝形状,自行研究创制了“轧琴”,没想到正好与史记记载的轧琴形状相吻合。
舞钢轧琴由琴底、琴梆、琴面、琴头、琴尾、、弦轴、琴箱和马尾弓9部分组成,琴底、琴梆和琴面均由桐木制成,弦码和琴轴由比较坚硬的木材制成。用马尾制成弓,蚕丝制成弦。其琴身长约66.5厘米,琴头宽约13.5厘米,琴尾宽约9.5厘米。琴箱是半管状的,共张弦9根。弓长是40厘米。弓子原本是用高梁杆(俗称秫秸杆)尖端割下后,将表皮刮去,涂松香后擦奏,现在改用马尾弓拉奏。
舞钢轧琴以五声音阶定弦,九根琴弦由下到上(音由高到低)的排列方式为A、B、d、e、f、a、b、d1、e1,用简谱首调唱为:561235612。它的音色属于哑乐,善于表现凄清柔婉、典雅幽静的艺术场景。
轧琴不仅能独奏,还能与其他乐器合奏。轧琴的音色古朴大方,颇有韵味。轧琴的演奏技法是手握马尾弓和琴身协调翻动或滚动,有击弓子、平弓子、擞弓子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演奏中,演奏者大多为坐势演奏,将轧琴竖着放在胸前,左手握琴,将大拇指伸进底板圆孔中,其余四指扶着琴的外侧,使琴身和身体平行。右手持弓杆,在距琴头岳山10厘米处横向轧擦琴弦,演奏时马尾弓与琴弦相垂直。演奏中,双手同时做配合动作,通常一个音拉一次。如果双手同时快速震颤,也可奏出颤音的效果。轧琴音色柔细动听,与其他乐器和合奏是可使整个伴奏乐队的音响和谐丰满。
轧琴独奏曲目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曲目。据郭九洲介绍,以前祖上曾存有工尺谱,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徵调式。后来因战乱搬迁等历史原因,郭氏家族传承的工尺谱不慎丢失。从此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现在的演奏曲目多以F调为主。舞钢轧琴与古筝、琵琶、二弯、三弦、曲胡、软弓京胡、四股弦等合奏。曲目有古曲、民间器乐曲和河南地方戏曲、曲艺,如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等,代表曲目有《双叠翠》、《过街翠》、《小八板》等
郭氏轧琴传人郭九洲在原有的曲目基础上又根据当前形势,自编自演了许多的时兴小戏,反映时代特征,如:“同心协力奔小康”、“计划生育政策好”、“赌博害人害己”、还有关于法制宣传的小戏曲,在演出中深入民心,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也为发扬轧琴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郭九洲自己编写的“十七大精神照征程”:
“特大喜讯振长空,神州大地荡春风。全国人民齐欢庆,颂歌飞向北京城。十七大会议开的好,小康建设方向明。人民愿望得实现,欢欣鼓舞干劲儿增……”
“两免一补,上学免杂费。交通方便,行走也不难。种地有补助,免去粮种税。党中央政策好,农民得实惠。就医也方便,吃药不算贵。”
郭九洲说,他祖先都很懂得“与时俱进”,都能即兴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目,或许,这就是郭氏轧琴存留至今、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通过对袁门村领导、村民、郭九洲以及文化局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发现舞钢轧琴的现代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问题重重,特总结出以下几点:
(1)轧琴已经受到舞钢各级部门的重视,为方便保护和发展轧琴文化,在舞钢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袁门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古轧琴乐坊”,同时,文化局还投资仿制了6把轧琴,制作了15套演出服装,这对轧琴在当地的流传和推广提供了各项硬件条件,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轧琴的影响已经逐渐扩大,近到当地村民,远到各级媒体、高校,均对轧琴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走访能够深切体会到当地村民对于袁门村有轧琴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淳朴自豪感。同时了解到各级媒体和高校专家等对舞钢轧琴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查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