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峡两岸直航问题探讨
李 非
摘要:
当前两岸直航的发展形势正处于历史与未来的一个新的交界
点上。随着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继续扩展,两岸贸易加速增长,货
流规模日益扩大,客流形式也日显灵活,包机直航出现突破,“小
三通”更是快速发展,从而使两岸间接通航的程序不断简化,直
接通航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巨大的直航市场需求,
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两岸通航联系不断发展。两岸每
年都有数千万吨的贸易货物、数百万个集装箱、数百万人次通过
各种中转的方式相互流动。如此规模的经贸与人员往来,产生了
对两岸直航的市场需求,使间接通航的不合理性愈加明显。在间
接通航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两岸直
航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不再是台湾当局手中可以随
意运用的政治筹码。台湾岛内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
视野扩大到海峡西岸,通过融合并吸纳大陆资源,拓展台湾经济
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升级与贸易转型开辟一条出路,因而两岸直
航对台湾产业发展策略与企业全球布局影响至深。虽然两岸直航
的政治障碍依然存在,但是,经贸关系的时代大潮向前涌动,未
来发展前景谨慎乐观。如果尽快实现两岸直航,台湾岛内的服务
性企业就可以继续以台湾为基地,有效地为大陆台资生产性企业
·320·
服务,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分工形态。
一、两岸直航的发展形势
自1979年起,大陆方面就一贯主张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
通”,积极推动两岸通航事宜。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直
航的道路越走越宽。20多年来,两岸通航取得一定进展,从1986
沿海地区局部直航,到2003年两岸“春节包机直航”,两岸各种
形式的通航联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间接通航的程序逐步简化,
直接通航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转运通航蓬勃兴起:虽然目前两岸通航联系仍以间接形式为
主导,但是,越来越多的航商考虑到运送方式的相对成本,更多
地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送方式,从而使间接通航的程序
不断简化,通航形式开始向直接形态转化。从转口简化而来的转
运是以联货提单的方式付运货物,只在中间港海域重新集装整合,
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节省了运输时间,因而是离岸服务的一种
重要形式。伴随着两岸转运通航的蓬勃兴起,一种由转运衍化而
来的过境形式也随之出现。由于过境(或称弯靠,广义的转运包
含过境)并未在中间港重新装卸与转换运输工具,不须中介服务,
在运输成本和时间上,都比转运更加经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越来越多航行于两岸的商船从原来从事转运转为从事过境,从而
形成过境超过转运(狭义的转运)的趋势。
“准直接”通航应运而生:两岸海运因最近距离仅149海里,
经第三地绕道弯航(过境)至少增加数百海里,航程增加3倍以
上,贸易商每年额外花在海运中转上的费用数十亿美元。为了节
约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航运界在过境运输中,又摸索出一
·
·321
种“转单不转运”的变通形式,灵活从事两岸贸易货物运输。这
一做法就是,航行于两岸的国际商船,主要是大陆或台湾的权宜
籍(即在海外注册)商船直接往来于两岸之间,只是形式办理
“航自第三地”的过境手续。2005年,直接航行于两岸的船舶有
数千艘,在距离台湾100多海里的日本冲绳县石垣岛外海寄港,
有的甚至在远离石垣岛的公海上直接办理过境手续,以取得“航
自日本的形式”。这一做法大大简化了过境贸易的手续与程序,是
一种在形式上过境、实质上直接付运的“准直接”贸易。这种
“转单不转运”的通航形式十分灵活,日益活跃,大有取代转运并
主导两岸通航形式的趋势。
“包机直航”出现突破:在两岸经贸往来日益热络的带动下,
万人,3800万人次。目前,在大陆常住的台胞已超过100万人,
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由于台湾当局限定两岸空中不能直接飞
航,两岸空运联系不得不采取间接通航的模式,大多仍然经港澳
中转,约占两岸客流市场的85%以上。间接通航不仅徒增空运成
本,也给民众旅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两岸人员交往日益密切,
旅客流动量不断增大,中转旅行的规定愈加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
需要。两岸民航界经过共同努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