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溧阳市中医院;江苏溧阳 213300)
【摘要】:胃内滞留给药系统能够减少胃内环境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延长药物胃内保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目前胃内滞留给药系统主要有胃内漂浮型、胃内高密度沉降型、胃内膨胀型、超多孔水凝胶型、胃内生物粘附型、胃内磁性滞留型等六种,本文综述了各类胃内滞留给药系统的特点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控释;靶向制剂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利用胃肠道的生理特性,通过改变制剂的密度、粘附性等理化性质,使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得以延长的给药系统。胃内滞留给药系统具有延长药物吸收时间的特点,从而增大了药物吸收量,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避免了药物因在胃肠道停留时间过短而导致吸收不充分。该类给药系统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药物:①因肠道 pH升高而溶解度降低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呋喃苯胺酸等;②主要在胃中发挥作用的药物,如雷尼替丁等;③仅在特殊部位吸收的药物,如核黄素等;④在胃部吸收的许多酸性药物,加诺氟沙星等;⑤不受胃酸和胃酶破坏的药物;⑥其他半衰期短、制成缓控释制剂尚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的药物[1]。根据制剂在胃内滞留机制的不同,胃内滞留给药系统可分为:胃内漂浮型、胃内高密度沉降型、胃内膨胀型、超多孔水凝胶型、胃内生物粘附型、胃内磁性滞留型等6种。以上为单一技术胃内滞留给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胃内滞留技术与渗透泵释药技术、脉冲释药技术等新技术结合,从而形成的多技术结合胃内滞留给药系统。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兴剂型,有其独到的优点,但也存在性能不稳定等局限,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评价这种剂型,现将各种胃内滞留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作一简介。
1. 胃内漂浮型制剂
胃内漂浮给药系统最早是1986年由Davis设计的一种密度小于胃内容物的制剂[2],能够漂浮在胃液中,从而使胃内滞留时间延长。当制剂漂浮在胃液上层时,药物得以按需要的速率缓慢释放,减少了血药浓度的波动。理想的胃内漂浮制剂应符合以下条件[3]:1)与胃液接触后,制剂体积膨胀使表观密度小于胃内容物;2)膨胀后制剂仍能保持片剂形状,不立刻崩解;3)在胃内缓慢溶解,直至药物释放结束。根据辅料中是否含有起泡剂,这种制剂又可分为一下两种。
1.1 含有起泡剂的胃内漂浮制剂
这类制剂利用可膨胀的高分子聚合物如甲基纤维素(MC)等作为骨架材料,加入多糖,如壳聚糖等,调节和改善释放速度和漂浮能力,此外,还加入了碳酸氢盐和柠檬酸或酒石酸作为起泡剂。当制剂与胃液接触后,起泡剂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制剂迅速起漂,同时,亲水性凝胶遇水膨胀,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胶体屏障膜,控制药物释放。S. Sathiyaraj等[4]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5M制备氯诺昔康胃漂浮片,以碳酸钙为起泡剂,直接压片法成型,制剂在体外漂浮试验中漂浮时间可长达24小时,药物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用量越大,药物释放越缓慢。研究表明,起泡剂的量过多会使制剂迅速崩解,过少会使起漂延迟,Garg等[5] 发现,该类制剂中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0.76时,其胃内漂浮滞留效果最佳。
1.2 不含起泡剂的胃内漂浮制剂
不含起泡剂的胃内漂浮制剂含有较大比例的一种或几种可膨胀的纤维素凝胶材料、多糖或高分子聚合物,这些辅料与胃液接触后与水化合形成胶体屏障,控制液体缓慢渗透进入制剂,从而达到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目的,其本身的密度小于胃内容物,无需加入起泡剂便可实现漂浮。胡志芳等用丙烯酸树脂Ⅳ号、HPMC、聚乙烯吡咯烷酬(PVP)、MCC、十八醇,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压制成丹参胃漂浮控释片,该片体外释放8h,漂浮时间达12h。
2. 胃内高密度沉降制剂
此类制剂的密度一般在3g/cm3左右,能够滞留在下部胃壁的褶皱中,而不被排空。Simoni[7]等对熊去氧胆酸肠溶沉降片、肠溶漂浮片和胶囊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AUC(mu;mol/l(8h))分别为肠溶沉降片(39plusmn;8.5),肠溶肠溶漂浮片(29.3plusmn;3.4),传统胶囊为(30.5plusmn;4.9),结果表明沉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要好于其余两种。但此类制剂制备工艺尚不完善,因此目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3. 胃内膨胀滞留制剂
胃内膨胀滞留制剂口服进入胃中,通过增大体积,使其不能通过幽门括约肌而被滞留在胃中。体积的增大可以是通过亲水凝胶类物质的膨胀,也可以通过骨架材料的折叠来实现。等药物释放结束后,体积缩小,进入肠道排出。此类制剂需满足下列条件:1)制剂进入体内后,不受胃节律性运动的影响。 2)材料必须易于生物降解。 3)制剂边缘不能有尖锐的锋口 ,否则容易划伤胃黏膜。Kagan L等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比较了核黄素的胶囊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