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发性脑出血的CT表现诊断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自发性脑出血的CT表现诊断
李北平(新疆新和县人民医院 新疆新和 842100)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9-02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CT表现 预后分析
自2000年8月一2009年8月来CT诊断为脑出血病例中按时间顺序筛选出符合自发性脑出血的病例共计390例,对其CT表现和住院病历回顾性统计分析,着重分析讨论CT检查所见,探讨CT检查分类,并对此类疾病所采取的内、外科治疗情况及临床预后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390例自发性脑出血,其中,男性267例,女性123例,年龄5~89岁,平均47岁。年龄小于30岁者28例,31~40岁者50例,50~70岁者285例,71岁以上者27例,50~70岁为高发年龄组,占本组发病率73% 。临床症状较轻和无明显意识障碍者260例,有明显意识障碍直至昏迷者130例。CT检查按其出血部位划分:豆状核出血286例,丘脑出血60例,尾状核出血14例,脑室出血9例,大脑叶出血9例,脑干出血7例,小脑出血5例,内科保守治疗332例,外科保守治疗32例,完全康复及好转300例,死亡32例(包括仅有自主呼吸和人工呼吸,深度昏迷达22天以上者3例),死亡率10%,外科治疗58例,好转36例,死亡22例,死亡率38%。
1.2 方法设备为西门子SOMOTOM DR-H和GE-HispeedNX/i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线,自颅底扫至颅顶,层厚10mm、8mm、5mm或2mm,选用层距10mm、8mm,5mm或2mm,轴位扫描。
2 结果
不同部位的出血造成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差悬殊,这是脑功能定位区域所决定的,特别是累及脑干者相差更悬殊。出血量、出血后血肿的进展方式,有无穿破脑室以及对中线结构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关系。
本组基底节区局限性脑出血316例,死亡12例,占4% ,而脑出血后累及基底节、颞顶叶、脑干者35例,死亡18例,占51% ,故自发性基底节区局限性脑出血预后明显好于累及其他脑组织者,而脑干处出血预后最差,即使少量出血,也可导致死亡。
3 讨论
3.1 出血量与预后 颅内血肿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引起脑水肿及对附近脑组织压迫更明显。特别是丘脑出血后易压迫邻近的中脑、下丘脑,形成脑疝,出现高热、昏迷[1]。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即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仍然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本组累及丘脑附近脑组织的脑出血55例,死亡l8例,死亡率33%,平均出血量36ml,是存活组平均出血量25ml的l倍多。
3.2 破入脑室系统与预后本组破人脑室系统共62例,死亡l5例,占24%,死亡率与破入脑室率呈正相关。引起第三脑室铸造型积血29例,12例并存第四脑室积血及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47例并发梗阻性脑积水,死亡2l例,占45%,其中4例伴有第四脑室积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全部死亡,与文献报道血肿弥散到血管使死亡率增大相吻合[2,3] 。未引起脑室铸造型积血77例中死亡22例,死亡率28.5%, 引起脑室铸造型积血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量少者,不形成脑室铸造型,脑脊液循环受阻较轻,血肿在短期内吸收或被脑脊液稀释,脑积水、脑水肿较轻而存活率高。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形成铸型积血或肿瘤侵入全脑室系统,因中脑导水管受阻,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而易引起颞叶钩回疝,及枕骨大孔疝,同时脑内弥漫型损伤长期存在,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故死亡率较高。
3.3 中线结构与预后 中线结构的移位,标志着血肿的机械压迫。中线主要结构位置改变,特别是引起脑干的扭曲旋转、移位,可使脑干对称压迫在小脑幕切迹边缘上,或导致继发性脑干出血。本组中线结构移位l26例,死亡19例,占l5%,与不伴中线结构移位者相比死亡率较高。故当脑出血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时,血肿挤压脑组织向对侧移位,形成大脑镰疝,出血量较大,死亡率高,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参 考 文 献
[1]李松年 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60.
[2]李庆,熊献尧.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 学,2006,33(3):432-433.
[3]谢伟,吴强.脑血管造影螺旋CT扫描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4):86—8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