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运动传导路陈通.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解剖学教研室 陈通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组成与行程: (1)上运动神经元: (2)下运动神经元: 2.皮质脊髓束的特点: (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时):  (二)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 1.组成与行程: (1)上运动神经元: (2)下运动神经元: (1)定位明确。 (2)正位投射。 (3)经过内囊膝部下行。 (4)管理的核团有8对:  起始部位:  大脑皮质,部位广泛。  这4个束下行经内囊膝部和后肢、外囊(壳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再构成四个束: A.红核脊髓束,B.顶盖脊髓束,C.网状脊髓束,D.前庭脊髓束。最后到达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二)控制环路: ◎控制环路意义:  ☉调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协调二者的运动。  ☉编制运动程序的作用,如熟能生巧。  ☉小脑还可纠正运动中的错误。 ◎环路受损后的表现:  ☉出现姿势和协调方面的障碍。  ☉出现不随意运动:舞蹈症、手足徐动症。 (三)锥体外系特点:  1.控制运动的结构多,换元次数多,联系复杂。  2.结构之间构成环路,向大脑皮质反馈信息。  3.到达下运动N元的纤维束,主要有4个束,即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4.锥体外系的走行与锥体系基本一致,若损伤,二者常同时受损,但在两个部位二者是分开的:①大脑皮质运动中枢,②延髓的锥体部位。 2.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 ◎病例分析举例: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试分析患者病变部位、损伤结构,并解释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原因。  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在功能上互相依赖、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而精确的随意运动。  1.维持体态姿势,为锥体系完成精细动作创造适宜背景,如写字、刺绣等。 2.协调骨骼肌的运动,参与习惯性、节律性动作的完成。如骑车、游泳,开始由锥体系发起,然后再由锥体外系管理。 3.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紧张(其抑制作用稍强于锥体系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使肌张力下降。若锥体外系损伤,则肌张力增高、反射增强。 (四)锥体外系的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检查中常用反射 (1)浅反射:  刺激浅表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屈曲反射,角膜反射。  锥体系对其有易化作用。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角膜反射检查法:用棉签中的棉花纤维轻触受试者角膜边缘,见受试者双眼睑闭合。 ◎角膜反射的反射弧: 脑桥 双侧面N 双侧眼轮匝肌 角膜 感受器 三叉N 三叉N眼支 三叉N节 感受器:角膜感受器 传入N:三叉N 反射中枢:脑桥 传出N:面N 效应器:眼轮匝肌 (2)深反射:  刺激骨骼肌或肌腱引起该肌收缩的反射,包括肌紧张(γ环路)和牵张反射。  锥体系对其有易化作用。  ■上肢的深(牵张)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  ■下肢的深(牵张)反射:  膝跳(髌腱)反射、跟腱反射。  (3)原始反射:  锥体系对其有抑制作用。在成人出现称为“病理征”。  ■上肢的Hoffmann’s sign(霍夫曼氏征):  使病人腕部稍为背伸,手指微屈曲,检查者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轻夹病人中指远侧指间关节,以拇指向下弹按其中指指甲,若出现拇指屈曲内收,其它手指屈曲者为阳性反应。   ■下肢的Babinski’s sign(巴彬斯基氏征)。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持握其踝部,另一手用钝针或竹签沿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  正常人表现为足趾向跖面屈曲,即巴氏征阴性。  如表现为 趾背伸,其余4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氏征阳性。 (-) (-) 浅反射 下运动N元损伤 早期出现 (营养性) 晚期出现 (废用性) 肌肉 萎缩 (-) (+) 病理征 (-) ↑(亢进) 腱反射 (-) ↑(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肌张力 软瘫(弛缓性瘫痪) 硬瘫(痉挛性瘫痪) 运动障碍 类型 上运动N元(锥体系及锥体外系)损伤 损伤 部位 ■注意:  ☉运动传导路的上运动神经元行程,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延髓锥体外,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是伴行的,二者常同时受损。因此,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一般都会出现硬瘫表现。  ☉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