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制度和要点 PPT
各类食品贮存的温度要求 推荐的冷藏温度: 鲜肉、禽类、鱼类和乳品:低于5℃。 鲜蛋和活的贝类:低于7℃。 新鲜蔬菜和水果:5~ 7 ℃。 预包装食品一旦拆封后:低于5℃。 原料加工有关法规要求 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烹调加工 重要性 高温是杀灭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关键;对于一些种类的食品,高温同时也是去除其中化学性有害成分的手段。 烹调加工有关法规要求 食品添加剂存放应有固定的场所(或橱柜),应标识 “食品添加剂”字样,并有专人保管。 烹调加工过程控制 烧熟煮透 安全的烹调温度和时间 避免烹调加工中的交叉污染 避免盛装容器或工具引起的交叉污染 避免加工人员引起的交叉污染 避免存放不当引起的交叉污染 去除几种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 四季豆中的皂素、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 再加热 食品在再加热前应确认未变质 达到烹调温度 不超过一次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称量 使用记录 单一添加剂 复合添加剂 安全的烹调温度和时间 为彻底杀灭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必须使食品中心温度超过70℃。保险起见,最好能达到75℃并维持15秒以上 食物未烧熟煮透的常见原因 一锅烧煮量太大 烧制时间不足 食品体积过大 追求鲜嫩 烹调前未彻底解冻 超负荷加工 烹调加工设备发生故障 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是指通过食品、食品加工者、食品加工环境或工具把污染物转移到食品的过程。加工操作过程中如发生以下情况,就可能使成品受到污染: 成品和原料、半成品存放中相互接触(包括食品中汁水的接触) 装成品和原料、半成品的 工用具、盛器混用 操作人员接触原料、半成 品后双手未经消毒即接触 成品 避免盛装容器或工具引起的交叉污染 生、熟食品容器能够明显加以区分。 采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或者在各类容器标上不同的标记,或者直接标注生、熟的字样 配备足够数量的生、熟食品容器。 清洗生、熟食品容器的水池应完全分开。 清洗后的生、熟食品容器应分开放置。 如需擦拭盛装熟食品的容器,应用经消毒的专用抹布。 避免加工人员引起的交叉污染 烹调后的熟食品一般应用消毒后的工具进行分装或整理。 如必需用手直接进行操作,必须先清洗、消毒双手,并且最好戴上清洁的一次性塑料或橡胶手套。 加工人员接触污染物(如上厕所、接触生食品)后必须清洗消毒双手后再操作。 尝味时,应将少量菜肴盛入碗中进行品尝。 避免存放不当引起的交叉污染 烹调后的熟食品与生食品必须分开放置。 如只能放置在同一操作台,应按照熟上生下的原则。 餐饮器具清洗消毒过程控制 餐饮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餐饮器具宜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度 消毒后的餐饮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保洁设施应有明显标识。 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器具应分开存放,保洁设施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常用的消毒方法 热力消毒:应用最早,效果取可靠。 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10分钟以上 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以上,保持不少于10分钟 热力消毒洗碗机最后步骤的冲洗消毒水温一般应达到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 化学消毒 使用消毒液浓度(有效氯)250mg/L(又称ppm)以上,将餐饮具全部浸泡入液体中,保持5分钟以上。 化学消毒后的餐饮具应用净水冲去表面的消毒剂残留。 ◆消毒后的餐饮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抹布、餐巾擦干,以避免受到再次污染 从业人员卫生 重要性 人体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来源。在整个食品加工操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食品从业人员不良的健康状况、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与行为,再加上缺乏食品卫生操作知识与卫生防护措施,都有可能使食品受到污染 。 范例 健康证 从业人员卫生有关法规要求 《食品安全法》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从业人员卫生有关法规要求 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从业人员卫生有关法规要求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洗手: 1.处理食物前;2.上厕所后;3.处理生食物后;4.处理弄污的设备或工用具后; 5.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