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化神话景观与大地伦理的建构.docVIP

“那”文化神话景观与大地伦理的建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文化神话景观与大地伦理的建构   摘要:“那”文化中的神话,依照其生长于其上生产方式所赋予意义,它能够表现出壮族等民族的空间展演与时间隐喻的交汇特质,形成了科技理解与生态选择相统一的大地伦理模式,为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较为现实而又不乏形上指向的文化参考语境。   关键词:“那”文化;生态审美;空间展演;时间隐喻;叙事特质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93―09      民族文学往往具有丰富的生态审美潜质。我们以“那”文化神话为例,来分析其隐喻的构成。“那”或“纳”,即壮、傣、布依等民族语言中的“水田”之义。以它为中心形成了以壮民族为主体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那”文化。那文化分布的地域非常广泛,“北界是云南宣威的那乐冲,北纬26度;南界是老挝沙湾省的那鲁,北纬16度;东界是广东珠海的那州,东经113.5度;西界是缅甸掸邦的那龙,东经97.5度。这些地名的90%以上集中在北纬21度至24度,并且大多处于河谷平地。就广西而言,70%以上集中在左江、右江流域。这些地方的土壤、雨量、气温、日照等都宜于稻作。”那文化神话景观的涵盖面相当广泛,涉及稻种、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灌溉设施、肥料等物质文化;稻种的选择培育、播种、耕种、灌溉、管理、收割、储藏、加工等行为性文化;生产习俗、禁忌、祭祀及对天象、土地、雷雨、江河诸自然物的崇拜及安土重迁、重农轻商等观念性文化;同时还外延及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岁时节日、语言词汇的文化生成原则等等方面,它是壮民族等繁衍变迁、踏过灾难的不断成熟的心智的反映,它具有延展性,使壮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壮民族等不可离开的精神家园。那文化神话景观,在其审美隐喻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大地伦理原则与意义,形成了独具壮族特色又颇具普适性的历史叙事特质。      一、稻作神话及其相关仪式――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时间隐喻”      在历史上,壮族,日F最早栽培稻种的民族之一。壮族神话故事《布洛陀经诗》、《摩经布洛陀》、《布伯》等,反映了稻作生产是壮民族生存重要的生命线。作为民族生存方式代表的主要文化模式,壮族对于源于自然生态的稻谷十分推崇。壮族先民认为,地上原没有稻种,是狗从天上盗到人间。因此,稻谷具有极为神奇的品格。广西、贵州、云南的壮族、傣族,以及那文化区内的老挝、越南、缅甸、印度阿萨姆邦及马六甲北部、菲律宾的广大地区,都流行“飞来稻”的故事。这类故事中蕴含着人类曾经有过的原始黄金时代,以及因为人类品德的沉沦所得到的惩罚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的族群生活神话,也与自然生态圈的运作密切相关。壮族神话因其稻作方式的需要,以水为核心展开其生态伦理――审美叙事。如布伯捉住雷神,表示人类战胜自然,而雷神涨洪水报复人类,说明自然与人的竞生;而雷神与青蛙的神秘关系,喻示着形而上意义与壮族生产生活的生态关联。伏依兄妹的成婚繁衍人类又彰显人类的反抗与再生;而伏依兄妹生于雷神所赠的葫芦,隐示着人与自然相谐的生态新质,迥异于米洛甲的人类单性繁衍,更说明壮族在对自然的竞生中,通过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融合,自我认识的深化;在侧重解剖个体的历史作用时,使环境成为超越“东西”观念而作为“被人类感知赋予了形状、聚合性与族群含义的整体”的观念特征,它可以用来强调族群与土地及土地上生物相互认同的动态过程,从而加强了个体行动者自己根据血缘与地缘背景来达成族群认同的实现,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可调控意识以及人的适应能力。   壮族实际的政治经济生活也与“那”紧密相关。他们以“那”命名地名,如那坡,现有以那命名的地名4000多个;历史上设立有“那地州罗氏土官”;壮族的赋役制度中有“那丁、那丈绢”等名目;而壮族的水田又以不同的职司,有“那苗、那好、那浮、那连、那岭”等繁多的名色。约翰?斯顿指出:“大地的表面成为个人的塑造品,折射着文化风俗和个人想象。我们都是艺术家和景观设计者,按照我们的感知和爱好来创造秩序,组织空间、时间、和因果联系。”因此,壮族的神话传说,在与现实的互动中,铭刻下了他们作为特殊族群运用技术确保生存的记忆的审美文化特征。我们在解读壮族神话以了解壮族生态景观极其审美理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神是本土的,有着政治秩序及特殊灵魂、地方守护者之间的亲密认同关系,分别关系着物质世界、他人及美学的表现领域;神话在生态与技术隐喻的互动交合中产生,形成他们的象征、语码互换的传承系统,构建民族自我意识,并注重人与自然在竞生状态下使审美系统值与人的意义的提升。   正因为稻作文化成为壮族生产生活的核心内容,与稻谷的时间关联就成为壮族整个民族文化提炼的关键。同时,稻作祭仪既关联着民族生活,更是壮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