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源探析   内容提要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认为,原生形态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有所发展而又相对落后于其他民族时产生的文化思潮;“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必然性;“文化民族主义”将长期存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政治资本,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政治武器。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思想根源 文化传统 民族精英   在我国理论界,有关国际政治领域内民族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十年里已逐渐形成规模,但对“民族主义”产生的一般原因探讨不多,在分析“民族主义”的成因时又过多强调外部压力的作用,缺少对“民族主义”个案的普遍意义的挖掘。本文将以个案为主线,即以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为原型,对原生形态的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主义”产生的内部根源。      一、解读“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它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它产生的内部根源,也才能认清它在当代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采取正确的方式给予引导。而对“文化民族主义”的正确界定离不开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合理说明,因为后者是阐述“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础。   “民族”(nation)作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表述单位来源于西方。被称为“民族学之父”的海斯教授(C.J.H.Hayes)指出:“它来源于拉丁文中的‘natio’,在拉丁文中,‘natio’是指出生地或种族,指一个以真实的或臆想的(fancied)血缘共同体为基础的、有大致相同的语言的部落或社会集团,后来在中世纪的大学里,为了投票选举的需要,而用‘natio’一词来示明和区分学生的产生地……自17世纪开始,‘nation’一词被法学家和政论作家用于描述一个主权国家的人民,而不论其(人民构成的)种族和语言单位如何。这一描述至今沿用。不仅(居民)同质性(homogeneous)较强的丹麦和葡萄牙被称为nations,而且直到最近一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布斯堡帝国的人民也被称为奥地利的nation或奥匈的nation。在美国,‘nation’一词又有了新的含义:它常被用来指联邦政府统一管理下的人民。”①卡尔?多伊奇(KarlDeutsch)的观点殊途同归,他指出:“一个民族(nation)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人民(people)。”②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1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③可见,在西方学术界,“nation”一词经历了从社会性向政治性转变的过程。今天,人们赋予它政治意义,并且认为“nation”(民族)的“边界”和“state”(国家)的边界是相同的。④作为演化的结果,两者是可以互换的,只是前者融人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对“民”和“族”这两个概念均有阐述,⑤然而把它们合成“民族”一词则始于近代。王韬1874年左右所著《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已有“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丰富……”⑥的说法。据考证,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从日本引借过来的,但学术界对于“民族”的理解一直沿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⑦根据该定义,我们在研究“民族”问题时,更多地是关注它的文化和经济、地域等非政治特征。今天我们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及在国家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这种引借本身的弊端,即我们忽视了“nation”产生的政治背景,只吸收了其文化内涵,并且在不同场合任意使用这一概念,这是对现代意义上的“nation”一词的误读。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献中,对“民族”一词的使用与西方学界存在分歧,这给学术交流带来了不便,也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口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族”的真正含义既应借鉴英文中“nation”的政治性,又应注重吸收汉文中“民族”的深刻文化性,并在“nation”的政治性基础上,将其定义为“有共同的历史、经历、语言的拥有国家的人民”。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以“民族”(nation)为基础的主义,离开了“民族”这个中心,“民族主义”无从谈起。“民族”是“民族主义”的载体,无根的“民族主义”是不存在的。只要“民族”存在,“民族主义”就不会消失。如同“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样,对“民族主义”的界定也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学者们的立场、观点、角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