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着吴正宪老师前进
向着吴正宪老师前进 向着吴正宪老师前进 本书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主编周玉仁和杨文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9月出版 。 目录 引言感悟师道第一章 儿童观第一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第二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章 儿童数学教育观第一节 传授知识第二节 启迪智慧第三节 完善人格第三章 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第一节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第四节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第五节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第六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第七节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第八节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书中以真实生动的案例解读了她的儿童观与数学教育观;以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诠释了她的数学教育理想与教学智慧。 主客观并蓄,理论联系实际,把吴正宪老师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得以升华和凝聚,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一、学生需要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真爱 爱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从尊重学困生开始 。 一、学生需要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真爱 爱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从尊重学困生开始 。 一、学生需要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真爱 全面激励我们的学生,不留盲点 。 一、学生需要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真爱 全面激励我们的学生,不留盲点 。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 : 我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是片面的。再设计教学目标和课堂达成目标时,我们也常常把目光放在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可测的知识上。而正在让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绽放的,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传授,即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三、让数学课堂成为“成功”的体验场 三、让数学课堂成为“成功”的体验场 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让数学课堂成为“成功”的体验场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让数学课堂成为“成功”的体验场 。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 维果茨基:儿童人格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幼虫变蝴蝶,蝴蝶再成蛹的过程。 吴正宪:尊重儿童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吴老师在告诫我们,尊重学生,首先从尊重学困生开始。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马太效应”。对优生我们要严爱,对中等生我们要关爱,对学困生我们要厚爱。 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从尊重学困生做起,相信一定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智慧是什么? 认知教育总得传授知识。不过有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但比知识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人们把它叫智慧。智慧与知识关系密切,智慧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知识与智慧之间不能画等号,但在一定条件下知识是可以转化成智慧的。 吴老师常说:“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 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客观存在着四个层面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 正如日本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臧所说:学生们初中或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Diagram 3 Diagram 3 完善人格 Diagram 3 Diagram 3 传授知识 Diagram 3 Diagram 3 启迪智慧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