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门怀古:品三国 话孙权
一千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龙门镇俨然成为江南古镇的代表,龙门的孙氏寒族成为研究江南宗族文化的重要标本,更重要的是,孙氏子孙从龙门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佳话。
龙门镇的由来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所产生的影响或是短短几年,或是永续存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今天的龙门古镇便是如此,今天富阳龙门成为孙权后裔最大的聚集地的原因即可追溯至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从那里开始了他的帝王之路。而龙门,即将引来她的主人――一个延续近千年的皇室家族后裔,于是,龙门从公元960年开始成为历史的注脚,成为一个皇朝的背影。
天下冠以“龙门”地名甚多,声名又以吕梁龙门为最。富阳 “龙门”之名便来自“此地景色绝佳,胜似吕梁龙门”严子陵的感叹,严子陵所处的东汉时期龙门应该属无人区,到晋朝建寺龙门成为一方名刹,僧人最多时达千人。当时龙门泛指“龙门山”。龙门山距离富春江四十里,为仙霞山余脉。群山叠嶂,峭岩壁立。主峰杏梅尖,海拔1067米,为富阳第一高峰,其龙门山“三叠瀑布”甚为有名,就这样,从一世纪的严子陵到公元980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后裔孙忠举家迁至龙门,龙门的风景就被世人看了这么多年。
赵匡胤从陈桥驿兵变开始踏上了统一南北的征程,一路势如破竹,五代割据的十国陆续在强大的北宋军队震慑下纷纷解体。975年,赵匡胤驾崩,其弟光义继位,两年后,吴越国降宋,时为吴越国朝议大臣的孙勖便一朝之间成为亡国之臣,孙惮于新任皇帝的残忍及联想到南后主李煜的遭遇,认为其孙氏家族居住七百余年的东梓关“因天道乍移,地气已尽”并让其长子孙忠“当父弃世之后,另觅良所,蓄气培宗,以光孙氏门楣”。
孙勖死后,孙忠遍访山野,终寻得一方清静福地――这便是龙门。
从此,孙氏后裔在龙门瓜瓞蔓延枝繁叶茂,世代相继而成大族。
一千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龙门镇俨然成为江南古镇的代表,龙门的孙氏宗族成为研究江南宗族文化的重要标本,更重要的是,孙氏子孙从龙门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佳话。
探幽龙门古镇
今天的龙门早已名声在外,成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国家一级景点,龙门南北长500米,东西长800米,约计2平方公里,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民国时期,曾一度以镇建制,故人们常以“龙门古镇”称之。而世代居住与此的孙氏家族终发展成今天两千多户,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其中90%以上为孙姓。
龙门古镇坐落著名的龙门山下,走过视野开阔的百花广场,跨过外婆桥,桥下是蜿蜒千年的龙门溪,就到了狭小的龙门入口,脚下铺展开来的是路的鹅卵石路,两边古旧的老屋仿佛时光已经停滞,这将是一段追寻历史与过去的旅程。
从高空俯瞰,龙门镇就像一只镶嵌在绿色翠盘中的扁圆铁盒。发源于龙门山的剡溪傍镇而过,西北向直泻富春江,这是古时龙门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与之交错的龙门溪穿镇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成为古代龙门村民生活及灌溉的重要水源。古镇的格局,可以说是古代民族聚集的经典之作。以孙氏新老祠堂为核心,四周井然有序的分布着各房的厅屋,从明代的孝友堂、思源堂以至民国时期的余荫堂、承恩堂等,记有65座,经历岁月消蚀,至今遗存30余座。各房子孙围绕厅屋住舍定居,世代扩展,波浪似的向外层层推出。厅屋与厅屋之间,以鹅卵石铺彻的狭小巷道或小弄间隔而又通连,密如蛛网,似隐似现。外来人若置身期间,往往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东西莫辨,不时感到穷途末路,但一旦经村人指点,一脚跨出,顿时又豁然开朗,别有番天地。古镇居民会自豪地说:“族人串门,我们可以跑遍全镇不见天,下雨天不用撑伞也不湿鞋。”
除了龙门复杂而又讲究的布镇格局,让人如入迷宫激起探寻的兴趣外,龙门的建筑群是最引人入胜的。龙门古镇保存着为数较多的自明代到民国不同风格、类型的祠堂、民居、古塔等建筑,形成了个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可以判定明代或保留明代建筑风格的有旧厅、义门、怀德堂牌楼、小旧厅等6处;清代的有慎修堂、咸正堂、光裕堂等10多处;民初建筑数量较多,典型的有山乐堂、余荫堂、孙氏宗祠等。
整个古镇由众多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简称“厅屋组合院落”,一座厅堂一房或一支的祠堂,以它为主体,环以住宅,围以高墙,成为龙门孙氏宗族下一房下一支的集居点。祠堂是龙门封建家族的核心,解放前每年春秋两季祭祖或决定本族大事,都要郑重地开祠堂门。而祠堂所属的厅屋,一般都是孙姓,各房子孙兴建,用来办婚丧大事、春节供奉本房祖宗画像。本房子孙又按世系环居于厅屋周围,整个建筑犹如一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族制的图例。这种厅屋组合院落,在形式上可分为以孙氏智七公派聚居的建筑群为代表的“井字型”结构,和余荫堂为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