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些名字,几条线索
如果以1842年被清廷割让予英国作为香港历史的起点,在二十年间,这昔日渔港已发展为一个“灯火连宵,笙歌彻夜,繁华几过于珠江”的城市。说这话的是王韬,时维1862年。再过十二年,香港文学的苗头开始冒现。因上书太平天国而为清廷缉捕的王韬逃到香港,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循环日报》设有固定的专栏,选刊王韬辑述的小说及创作的诗文,配合他鼓吹变法自强的社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而有学者誉他为香港文学的“鼻祖”。
新文学的萌芽
但王韬的诗文,用的是传统文言。1924年英华书院学生刊物《英华青年》上的五篇白话文小说,才算是香港“新文学”的萌芽。1928年创刊的纯白话文艺刊物《伴侣》,是香港文坛“第一燕”。香港十分重要的一位小说家侣伦(李林风),开始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当年他才十七岁。
其后,《岛上》、《红豆》、《诗页》、《今日诗歌》、《时代风景》等新文学杂志陆续诞生;许地山、侣伦、张吻冰(望云)、岑卓云、杰克(黄天石)及刘火子等作家,都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作品,成为香港新文学最早的果实。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期,《南华日报》、《华侨日报》、《大同日报》、《工商日报》等报章先后刊行,都辟有副刊。自此,报章副刊成为培育香港作家的主要土壤。
由抗战爆发到香港沦陷前,多份报章由内地迁到香港复刊或在香港创办,计有《星岛日报》、《大公报》、《文汇报》等数十份。副刊主编不乏名家,如戴望舒曾主编《大公报?文艺》、《星岛日报?星座》;茅盾及叶灵凤先后主编《立报?言林》。夏衍、萧乾、聂绀弩、司马文森等,都曾为报章的文艺园地出力。
现代主义的发端
日据时期文艺报刊“万马齐喑”的局面,在抗战胜利后一下子回复热闹。现已少人提及的《新生晚报》于1945年创刊,出版超过三十年,其文艺副刊《新趣》收纳了不少知名及新进作家,包括:三苏、十三妹、董千里、望云、平可、西西、戴天、胡菊人等。其中三苏及梁宽等以“三及第”文字(文言、语体和广东方言并用)撰写“怪论”,成为另类富有香港特色的书写风格。及后,梁羽生和金庸先后在《新晚报》连载《龙虎斗京华》(1954年)及《书剑恩仇录》(1955年),融合武侠与人情,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也是香港副刊催生的新文类。
如果说四十年代以前香港文坛由“南来作家”主导,则五十年代可说是“香港文学”的新起点。侣伦、夏易、舒巷城、昆南、王无邪、叶维廉等第一代本土作家固已渐见成熟,新一辈作家如西西、古苍梧、也斯(梁秉钧)等也整装待发。由诗人马朗(马博良)主编的《文艺新潮》(1957年),积极引介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和作品,学者认为是“香港早期现代主义的发端”,流风所及,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产生一定影响。另一份综合性刊物《中国学生周报》(1952年创刊,1974年停刊),孕育了不少香港重要的青、壮年作家。同样以年轻人和学生为对象的《青年乐园》、先后由黄思骋、力匡、齐桓主编的《人人文学》及《海澜》月刊、慕容羽军主编的《文艺新地》、黄天石创办的《文学世界》、夏果主编的《文艺世纪》,也激发了不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商业狭缝中的茁长
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主流报刊莫不以娱乐、消闲文章吸引读者,但仍有不少有心人尽其所能培育年轻作者。足为代表的是刘以鬯,他主编《快报?快活林》副刊期间,腾出空间让年轻作家练笔,西西的《我城》及也斯的《剪纸》便分别于1975年及1977年在《快活林》连载。在商业狭缝中,刘以鬯扶掖了不少文坛后进,对推动香港文学发展卓有贡献。他在报章撰写通俗小说之余,也持续发表高格调的创作,《酒徒》1962年于《星岛晚报》连载,成为香港文学的其中一部经典。
连载小说以外,专栏散文在七八十年代也进入全盛期,报章副刊纷纷引入“名家”以增加号召力。既有学者型如小思、梁锡华、潘铭?觥⒊乱?南等;也有才子才女型如倪匡、黄?、亦舒、林燕妮等,都各具强烈的个人风格,反映香港文学的雅俗兼容。
同人刊物的继起
随着电子传媒日渐普及,几份晚报先后结束,日报的文学空间也日见萎缩,报章推动文艺创作的功能已大不如前,文艺杂志在这形势下倒能薪火相传。五十年代中期昆南、王无邪、叶维廉、卢因及蔡炎培等创办的《诗朵》,为香港现代主义诗歌奠定基础。六十年代是香港文学期刊出版的高潮,涌现了风格和路向各异的刊物,足证新一代文化人已趋于成熟。
七八十年代可说是“同人刊物”的天下,“同人”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出钱出力,在公余抽空从事刊物编辑和出版工作。由关梦南与李家升等创办的《秋萤》、黄国彬及羁魂等创办的《诗风》、也斯、张灼祥、西西等创办的《大拇指》、香港青年作者协会主编的《香港文学》双月刊,以至稍后周国伟、何福仁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