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的常见误区PPT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的常见误区;AMI是指因持续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急性坏死;
病理基础:冠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及时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基础;;AMI的诊断标准; ★持续胸痛30 ’,伴出汗、恶心、呕吐、面
色苍白 含NTG不缓解
★ECG 前壁(V1-6)、下壁(II、 III、
AVF、V7-9)导联ST?。
不必等待酶学结果。
※只有临床症状不典型,或ECG改变难以判断
时,方依赖酶学的支持来确诊。
;AMI的特殊表现;心肌梗塞 诊断的 常见误区;误区一:胸痛一定是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病因;2、循环系统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心肌炎
心包炎
室性早搏
;3、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裂孔疝
反流食管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急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
;4、神经、肌肉疾病
肋间神经痛
带状疱疹
外伤
心血管神经症
; 在综合性医院,内科 就诊者以胸痛为主诉的占12%。
缺血性胸痛占87% ;急诊常见的高危胸痛;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头臂或锁骨下动脉-上肢血压差异
冠脉-急性心梗
肠系膜上动脉-腹痛、腹泻肠坏死、消化道出血
肾动脉-高血压、血尿、晚期肾衰
椎动脉-对侧偏瘫、同侧失明
;颈动脉或无名动脉-偏瘫、昏迷头晕
支气管受压-咳嗽、哮喘、呼吸困难
食道迷走神经受压-吞咽困难
破入心包-心包积血、心包填塞、猝死
破入胸腔-胸腔积血、左侧多见
破入食道-呕血
;诊 断 ;Aortic Dissection;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肺栓塞发病率0.5‰,美国第三位死因,漏诊率和误诊率高
诱因:心脏病、职业、长期卧床、新近手术或外伤
; 胸痛
常发生在胸骨后,向肩部放射,可随呼吸加剧
肺总动脉栓塞 胸痛、昏厥、休克、猝死
肺动脉分支栓塞 症状随血管堵塞的大小而不同,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与紫绀
查体 病变部位有浊音,胸膜摩擦音
常伴有发热、咳嗽、咯血,白细胞增高
;诊断;确诊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肺扫描;自发性气胸 ;正常;食道破裂 Esophageal rupture;其它;其它; ;不典型症状;误区三:ST段抬高一定是急性心梗?;急性心包炎 Pericarditis;
病史 尖锐性胸痛、 与体位有关,
伴呼吸困难
体检 心率增快、低血压、心包摩擦音
实验室检查 广泛性ST段抬高 、 x-ray,
心脏彩超、胸部CT
治疗 病因治疗、 心包穿刺;心包填塞;早期复极综合征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两个肢体或胸导联,J点处ST弓背向下抬高0.15mV
△胸导联可有对称高大T 波
△平板运动试验,运动中可出现ST段压低(假阳性),运动后ST
段于>10 min 恢复至原始状态。
;误区四:出现病理性Q波一定是心梗?;误区五:ST段无抬高排除心梗?;误区六:ST段抬高型心梗一定有Q波形成?;误区七:CK-MB阳性一定是心梗?;肌病和肌萎缩
如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肌炎
挤压综合征
梗塞性或栓塞性疾病
如脑梗塞
肺栓塞
恶性肿瘤;CK-MB 正常上限2倍 可靠
CK-MB/CK 增高5%~10%之间,可疑心梗
CK-MB/CK 10%,可靠
获得酶学活力的曲线(浓度先升高,后下降 可靠;误区八: CK-MB阴性可排除心梗?;误区九:肌钙蛋白阴性可排除心梗?;误区十:典型胸痛时等待酶学诊断急性心梗?!;墨鱼瓶综合征Tako-Tsubo Syndrome;Takotsubo-lik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tion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 novel cardiac syndrome mimick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Heart J,2002,143,448-451;发病机制;对于Tako-Tsubo综合征的诊断,在临床上有一定困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在中国,到底有没有Tako-Tsubo综合征,值得我们进一步追踪、探讨。;仅靠症状线索诊断AMI的正确率为50%~60%
心电图连续监测的诊断可靠性为80%
肌酸激酶活力监测的诊断敏感性在发病后5h~8h近83.3%,在9h~24h可达93%
因此,对于AMI诊断既要重视临床表现,更应重视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区分胸痛系心源性(冠状动脉)或非心源性
判断危险度
提高正确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