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   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即乃简约之美也。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糜。不论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这是因为,喝茶并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史实证明,茶道生活中的大凡繁难之法,必被淘汰;大凡奢糜之风,亦必被涤荡。昔日唐代的饮茶,只缘其时所用的是饼茶,故有“九难”之说。此种“九难”之法,一般百姓人家怎堪奉行呢!无怪乎待到明代,终于来了一场革命,索性废黜饼茶,不再袭用那般繁难之法,而代之以叶茶的撮泡之法,随冲随饮,方便之极;并且亦富审美文化价值,更能体现中国茶道的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故尔明代以降,此种撮泡之茶则历久风靡而不衰,直迄于今。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这种简约之美的形成,当然离不开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文化背景来说,这跟文人茶道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文人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理念颇具影响力,每每足以左右我国茶坛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取向。中国文人所秉持的审美理念包括诗论、画论、乐论、戏论、书论,大体上是根柢于道家的审美学说,即以表现简约、淡泊、虚静、清逸、幽玄之类为尚。此类审美文化思潮,曾经一度澎湃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坛而形成主流;至于其时的茶道审美文化呢,自然亦被渲染于其中。   而在宋代文坛的审美理念中,则有苏轼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之说。此外,刘克庄尚有“繁浓不如简澹”之说。故尔宋代诗词中,则不乏“疏枝”、“疏影”、“疏篱”、“疏竹”的描写,并且对于疏景、淡景的诸般意象,即如清疏、空疏、枯疏、萧疏、疏朗、疏润、疏宕、疏落之类意象,则亦常被文人们所感悟,所赏鉴,乃至用来作为创作题材而被反映到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他们的艺术创作是这样,茶道审美自然亦如斯也。由是文人茶道生活中这种简约之美的茶风,即应运而生焉。   当然,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简约之美,却并非全然是由来于文人茶道。追溯起来,则有着极其遥远而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滥觞史。   我国本是茶树的发源地,茶道文化的发祥地。那么,早在悠悠万载之前,我国原始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具体一点说,它是始于“简”,抑是始于“繁”呢;它是始于“俭”,抑是始于“奢”呢?乍一听,这种设问似乎是多余的,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嘛。然而,不,这却并非多余的设问。如果比较一下中日茶道文化发生的历史,就会一眼看出彼此之间存在着怎般的殊异:我国是始于“简”,而日本却是始于“繁”;我国是始于“俭”,而日本却是始于“奢”。那么,中日茶道文化之间存在的这种殊异是偶然的么?不,当然不是,这就恰恰是所谓“历史使之然也”。   茶树宗主国毕竟最象茶树宗主国。就拿生嚼之茶来说罢,除了中国这个茶树宗主国之外,世界上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始于生嚼之茶的呢?没有。而惟有中国却恰恰是始于生嚼之茶。即采下茶树鲜叶,就直接放在嘴里生嚼了吃,并且每每一边嚼着生茶叶,一边伴饮山泉水,且嚼且饮,且饮且嚼,这就是一种原始啜茶法。“啜”者,食、饮兼用之谓也。这种原始啜茶法,正是我国茶树原产地那些土著部族先民们对茶的最早之发现,最早之利用,最早之发明,最早之崇拜。这是出于假说么?这是出于臆测么?不,决决不然也。且看自古迄今,一直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亘古大茶山,即哀牢山一带的苦聪人,当今依然犹在盛行嗜嚼生茶叶的这种原始茶风。兹特引录几段由苦聪人作者写下的记述文字,奉请读者诸君共赏之――   苦聪人自己认为茶有提神、解渴、消累等功效。……他们独创的咀嚼生茶(之习俗),颇受大家推崇。其方法是:选择肥嫩的两叶一芽茶梢几枝,采摘下来洗净,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可以体味到野生鲜茶叶所特有的全味。当你把那些难以咽下的余渣吐出后,即刻饮上一口山涧清泉水徐徐咽下,那种无法名状的舒服感,真能使人留连忘返,大有终生难忘之感。虽然采摘有些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携带方便,不管是上山狩猎,还是下地干活,都能装进自己的筒帕带着走。还有,山上地旁田边都有山涧清泉水,许是随时都可以用来品味那人间少有的舒服之感的缘故罢,如今这种用茶方式在苦聪人群内依然沿用。   ――引自苦聪人作者吴小生、罗盛富:《苦聪人茶文化探源》一文。载于《民族茶文化》杂志总第2期。   请再看一看苦聪人嗜喝的鲜叶竹筒汤罢: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而又可以考证的饮茶方式。说它原始是它的煎制方法十分简单,并且还带有原始的痕迹。其过程是:采回鲜叶――洗干净――放进鲜竹筒里――加上水――烈火中煎烤竹筒――水开取出――倒在竹碗里品尝饮用。   特点:汤色黄绿,气味清香,口感亦好。   ――引文同上   此外,苦聪人还惯于采用一种极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