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温博南古道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条腾挪如蛟龙、彪炳千古、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跨越横断山脉巍峨如天堑的崇山峻岭,飞渡洪荒之后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踏过激流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一直延伸到西欧的雪山脚下与草原之畔那些人烟聚集的地方。这条飞跃灵动的古代交通线,就是比我国西北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博南古道是数千里蜀身毒道上最声名显赫的一段,是一条在历史长河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交通要道。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朝代如何更替,博南古道仍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人们的景仰中万古流芳。
构筑交通大动脉至今仍是治国安邦的大要。博南古道的开辟远在汉武帝时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外收获,古道的开辟从开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以及深远的军事目的和意义。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夹击匈奴,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在大夏“见蜀布邛竹杖”,他由此推断西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在归来后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寻找开辟“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受西南少数民族的严重阻碍而没有能够寻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再次差使寻找,终于打开了这条通道。到东汉永平十二年(69),汉王朝相继建立了哀牢、博南(今永平)二县。至此,一条始于四川,分“朱提道”和“灵光道”两路进入云南,在楚雄汇合后并入“博南古道”,翻越博南山进入杉阳古镇,然后依凭霁虹桥横跨澜沧江,再经“永昌道”和“腾越道”出缅甸、印度等国的国际性通道完全打开。
在这条横亘几千里的国际大通道上,翻越博南山主峰的道路长不过百里,但由于博南山山势雄奇、树林荫翳、道路艰险,常常烟雾迷离,山的西麓又有滚滚澜沧江为天然屏障。因此,博南山成为整条古道上最为重要的一道门槛,盘桓其上、贯通南北的一段则成为蜀身毒道上最为凶险也最为著名的 “博南古道”。
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但实现了汉王朝的初衷――联系西域、消除匈奴威胁,并先后设置了叶榆、不韦、比苏、云南、?Q唐、哀牢、博南、邪龙八县,建立了永昌郡,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发并繁荣了西南边疆。同时,还成为我国最早与外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通道之一。通过这条道路,中原王朝把国内的蜀布、邛竹杖、蚕丝、茶叶、烟盐、中药材等货物运到南亚西亚甚至欧洲诸国,又把国外的棉纱、煤油、宝石等运回国内进行交易,使得经济长足发展,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
1937年,因滇西抗战的需要,绕行博南山的滇缅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车,大批战略物资和各种信息不再经由博南古道马帮驮运,国际运输线由不堪重负的古丝绸之路转移到滇缅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间运输要道。1959~1980年,滇缅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后的公路走势依然与博南古道相同,并且大部分路段重合。2003年,穿过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得博南古道彻底沉寂下来。博南古道、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开工在即的大瑞铁路,都在博南山段重合,不同的只是它们分别以翻越、绕行、穿透三种形式对付了博南山这道千年不变的天然屏障。
博南古道既是一条军事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的商业交通线。6尺多宽的路面,全以大石砌就。在古道所穿越的地方,至今依然流传着“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苦歌。古朴高亢的歌声,让一条血脉一样流淌了2000多年的古道,永远鲜活在亘古不变的滇西大地之上。至今,古道两边的广袤乡村还分布着经由古道迁徙而来的众多兄弟民族。可以说,古道就是一条各兄弟民族南来北往的走廊,大家在逐渐的交往中,相互影响,共同丰富和繁荣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假使没有博南古道的纽带作用,滇西的大部分地区只能永远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生自灭,远远谈不上信息传递与沟通,更别论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技术上的交融与汇合了。
当时代走过飞速发展的20世纪,并一步跃进更加日新月异的21世纪时,站在古道的任何一段历史陈迹上,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因马匹拥挤而践踏起的漫天红尘,蹄音与铃声相伴,不断从博南古道喧哗着向西南远去的商帮马队的存在。只是,在数百度春风与秋雨之后,古道已远远地退往我们的视线与生活之外,以一种时断时续的方式蛰伏在博南山的丛林危崖峭壁与溪流飞瀑之间。断续只是它的外在形式,那种一贯的激情仍然在一处处遗迹中显露出最为强烈的神韵,永远无法阻止。这条由马蹄踩出的神龙,忽而现首,忽而现尾,它飞翔的姿态带着对远方的憧憬和对身后故土的无尽思念,在莽莽群山的开合间呈冲天腾跃之势。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博南古道作为一种包容性文明标志物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在时间的得不停侵蚀下,博南古道的斑斑遗迹注定会因历史的不断演进而逐渐消亡。不过,再次挥汗于这条承载过许多历史重负和人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