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植物叶片臭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60619001
杨宁, 王效科, 郑飞翔, 等. 不同植物叶片臭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 [J]. 生态
毒理学报, 12(5):
Yang N, Wang X K, Zheng F X, et al. Ozone injury to marigold (Tagetes erecta Linn.), petunia
(Petunia hybrida Vilm.) and morning glory (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and their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12(5): (in Chinese)
不同植物叶片臭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
1,2 1, # 1,3,* 1,2
杨宁 ,王效科 ,郑飞翔 ,陈媛媛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收稿日期:2016-06-19 录用日期:2016-07-13
摘要: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引起近地层臭氧浓度不断升高,对城市绿化植
物具有很大的毒性伤害。选择城市常见的景观植物万寿菊、矮牵牛及圆叶牵牛为
供试植物,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了不同植物臭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的
差异。结果表明:1) 臭氧暴露后,供试植物叶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伤
害,或叶脉间黄化(万寿菊和矮牵牛),或出现白色斑点(圆叶牵牛),且随臭氧浓
度升高其黄化程度加剧,白色斑点亦扩张形成白色斑块,最终叶片从症状形成的
地方开始干枯。2) 臭氧暴露加剧了供试植物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但对可溶性
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植物生长后期臭氧暴露并没有造成蛋白质退化进而
引起植物抗臭氧胁迫能力的下降。3) 臭氧暴露后万寿菊叶片茉莉酸含量降低,
矮牵牛叶片水杨酸含量显著升高,而圆叶牵牛既有水杨酸含量的升高又有茉莉酸
含量的降低,说明不同植物对臭氧伤害的激素响应是不一致的,茉莉酸保护能力
减弱引起了臭氧对万寿菊叶片伤害,水杨酸过度累积造成了矮牵牛叶片的臭氧直
接伤害,而圆叶牵牛的臭氧伤害则是两种原因都可能存在。因此,在大气臭氧浓
度尚不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明确不同植物臭氧伤害形成的激素响应,以采取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作者简介:杨宁(1986-) ,女,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E-mail: xiaozhi_1986@163.com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hengfeixiang@
# 共同通讯作者,E-mail: wangxk@
1
对性保护措施维持其最大生态效益。
关键词:臭氧;万寿菊;矮牵牛;圆叶牵牛;膜脂过氧化;可溶性蛋白;激素响
应
Ozone Injury to Marigold (Tagetes erecta Linn.), Petunia (Petunia hybrida Vilm.)
and Morning glory (Pharbitis purp urea (L.) Voigt) and Their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Yang Ning1,2, Wang Xiaoke1, #, Zheng Feixiang1,3,*, Chen Yuanyuan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3. In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