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融学课件之宏观均衡PPT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划分的若干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外国和IM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 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广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口径:M0、M2、M4、M4c和M5,没有M1。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中国的M系列 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1.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 2. 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 1. 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 2. 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实际货币供给为Ms/P。 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3.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 ΔM=ΔR+ΔD 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ΔR,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ΔD ,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1. 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极简明: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2. 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式始终是有实用价值的衡量的尺度。 这是由于公式反映了商品供给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3.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 问题在于,1∶8这个数值本身其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标准尺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运行机制,乃至一些体现和反映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性质和要求的重要规章法令,都必须相当稳定。而改革开放都使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 1.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 或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 2.上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后,曾引起很多争义。 但在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实际操作中,在如何估价货币供求对比形势中,往往引以为据。? 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公式的发展 1.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Beetl2.9 中文文档(学习JAVA知识资料).pdf VIP
- 浙科版2023版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小农夫》教学设计.docx VIP
- 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教案.pdf VIP
- 周末安全教育教育主题班会 35张幻灯片.pptx VIP
- 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ptx VIP
- 2025年上海中考复习必背英语考纲词汇表默写(汉英互译).docx VIP
- C语言串讲笔记.pdf VIP
- 2025年上海高考英语复习必背考纲词汇手册默写.pdf VIP
- 浙科版2023版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小小售货员》教学设计.docx VIP
- 2025年地震安全法规与减灾常识测试题库及解答集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