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溶剂的毒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溶剂的毒性

第十二章 溶剂的毒性;第一节 概述; 溶剂通常有较高的蒸气压,易形成蒸气。暴露于溶剂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吸入速率取决于呼吸的速率和深度;因此,溶剂毒性以其蒸气的半数致死量(LC50)来表征,就是使50%实验动物死亡的某种溶剂的气体浓度或通过多次暴露而致使50%动物死亡的气体浓度。 此外,溶剂也能通过皮肤吸收。为此,在溶剂的使用中,应避免长期接触。; 溶剂在机体内运输的效率和速率以及在靶器官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溶剂的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许多溶剂具有亲脂性(即脂溶性较强),但并不是所有的溶剂都如此。 由于溶液中的溶剂通常是非离子化状态,所以血液pH一般不影响它们的生物转运。; 尽管各种溶剂的理化性质不同,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又称中枢神经(CNS)毒物。 溶剂的神经毒性作用所引起的CNS症状类似于普通麻醉剂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溶剂改变了CNS内某些细胞的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溶剂的这种抑制作用与浓度有关,产生作用效果所要求的浓度可能要远远大于受体所需要的浓度。 ;1.中枢神经 暴露于低浓度溶剂所引起的CNS抑制症状主要有恶心、眩晕、欣快感、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在高浓度下可引起抽搐、昏迷和死亡。 2.心血管系统 某些溶剂可能对心脏有特异的作用,可引起心脏节律明显增加。 3.器官损伤 一些溶剂如正乙烷、甲醇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毒性作用比其本身更为严重,并可作用于特殊的靶器官。; 随着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应用,许多工人在工作环境中,都可能受到有机溶剂的危害。 因此,应建立溶剂的空气浓度限量标准,这不仅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和医疗管理有利,而且还可以对可能暴露于有害废弃物或废液的人群如何加以防护提供指导。;第二节 链烷的毒性;一、链烷的一般性质; (二)链烷来源 石油及其产品被认为是链烷等烷类物质的重要来源,这些物质通常用作汽车燃料、润滑剂、溶剂、作为有机合成的原料、冷冻剂、杀虫剂、干洗剂等。 ; (三)性质——亲脂性 链烷中大多数是高亲脂性的,它们易通过皮肤和肺吸收,能快速输送到全身,且不易排泄,经代谢转变为亲水性较强的衍生物。 ;(四)毒性;二、正己烷的应用及毒性;(二)应用;(三)代谢;3. 转化代谢 在肝脏中,正己烷的毒性降解是通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将其转化为2-己醇,又依次氧化为2,5-己二醇和2,5-己二酮。有研究证实正己烷的代谢物可引起实验动物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损伤,尤以2,5-己二醇的神经毒性最大。 ;(四)毒性;第三节 芳香烃毒性;芳香烃;(二)种类;(三)毒性;二、苯、烷基苯的毒性; ;2.毒物动力学;(2)代谢;(3)分布与毒性;3.毒理学;⑶ 血液病 由于苯是骨髓毒性剂,能引起致命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因而急性暴露于苯中可引起血液毒性。表现为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嗜多染红细胞等造血细胞增生减少。 苯诱导的造血改变分为三个阶段:①凝血缺陷;②骨髓减少或增生;③骨髓功能障碍,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急性白血病。; 烷基在苯环上的取代导致了许多与苯具有不同毒理学性质的化合物的产生,最常用的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1.甲苯(toluene,methylbenzene);(2)毒物动力学 ; 代谢: 进入体内的甲苯约 80%被氧化为苯甲醇,进而代谢成为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从尿中排出,当短时间吸收较大量的甲苯时,少量可氧化形成甲苯酚,主要与硫酸及葡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 甲苯未经改变地由肺呼出的量一般只占吸收量的3.8%~24.8%,经尿排出的甲苯极少,只占0.06%。 甲苯的半衰期为15~20小时,人体对甲苯的解毒能力很强,如人在266mg/m3~828mg/m3 5小时,停止接触后12~16小时体内已无甲苯,尿中也无马尿酸排出增加。;(3)毒理学;2.二甲苯(xylene,dimethylbenzene);(2)毒物动力学; (3)毒理学 ;第四节 酮类的毒性;(二)主要酮类化合物;(三)酮类化合物代谢;1.神经系统症状 中等程度的暴露可看到昏睡、共济失调、恶心、胡言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酮的过氧化物毒性有时会与母酮的过氧化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体酮相混杂。因此,它们比酮本身的毒性更大。 2.急性毒性 短期摄取大量的MEK会引起昏迷、心动过速。对肝、肾的长期影响还未见报道。;二、二甲基酮的毒性作用;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