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光合磷酸化-机理2 植物生理 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合磷酸化-机理2 植物生理 教学课件

(三)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在光合电子传递的同时,偶联了由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光,不需要氧,有别于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 1.类型 1954年,D.I.Arnon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可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环式光合磷酸化两种类型的反应。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水光解释放出的电子经过PSⅡ,Cytb/f复合体和PSI一系列电子传递的过程中,形成ATP,同时形成NADPH并放出O2,即 2H2O + 2ADP + 2Pi + 2NADP → 2ATP + O2 + 2NADPH2   在这个过程中,磷酸化与非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故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在PSI独立地进行电子传递,电子从P700经Fd传回PQ,然后返回P+700的循环过程中,也形成ATP。在这个过程中磷酸化与循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故称为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环式光合磷酸化。 2. 光合磷酸化形成ATP的机理 2.1 化学学说 1953年Slater提出呼吸作用中电子传递耦联磷酸化的化学中间物学说.其中心思想是类同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化学中间物,此物与磷酸盐结合成为高能中间物,再与ADP反应形成ATP.几十年来,无论在氧化磷酸化或是在光合磷酸化研究中一直没能分离出这种化学中间物.不过,这一学说在历史上对生物能量转换研究曾起过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2 化学渗透理论 1961,英国的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光合磷酸化。基本点:①由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膜的组成在空间上将膜分成内外两侧;②具有一定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上;③膜上有一个转移质子的ATP合成酶系统;④光合电子传递的过程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梯度差ΔpH,还引起膜电位差ΔΦ。ΔpH和ΔΦ两者合称为跨膜质子动力势(PMF),即为光合磷酸化的动力;⑤质子不容易穿过膜,当H+通过ATP合成酶系统返回时,推动ADP和Pi形成ATP(图20)。 2 个证据:A. Jagendorf等(1963,1966)(图) 除了上面的非循环电子传递外,PSI的循环电子传递和水-水循环也会产生跨膜的pH梯度差,形成ATP; 分别把这三种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假循环光合磷酸化。 结合改变机理: CF1上的3个核苷酸催化位点相互协同作用,在反应过程中与ATP和ADP+Pi结合有不同的亲和性,即空置状态(O),松散结合态(L),紧密结合态(T).在质子动力势推动下, εγ亚基相对于α3β3旋转, O态的结合位点与ADP+Pi结合,然后发生O → L → T的构像变化,在T态下出现共价键的互变,最后ATP从T态的结合位点上释放下来. 结合改变机理(旋转催化理论) 2.4 区域质子势 1961年,Williams提出区域化质子势这一观点,其要点在于,氧化或光合电子传递引起的质子汇集在膜内形成区域化的质子浓度差,它在能量转换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膜内外两侧的质子浓度差是其后形成的,并不直接参与能量的转换。 3.ATP合成酶复合物 又叫ATP酶复合物(因为可以进行逆反应ATP的水解而得名),又称为偶联因子或CF0—CF1。 这是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第五种蛋白复合物,是一个大约400KD多亚基复合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疏水性复合物称作CF0,嵌在膜内。粘在CF0上位于间质一侧的是一个亲水性复合物称为CF1。 CF1复合物含有ATP合成的活性位点,而CF0形成了跨膜的质子通道。 纯化的CF1含有α、β、γ、δ和ε五种亚单位,其比例为α3、β3、γ1、δ1、ε1。CF1总分子量400±24KD,亚基的分子量为α(55KD), β(53KD), γ(35KD), δ(20KD), ε(14KD). CF0含有四种亚单位,每个CF0中亚单位之间的比值也存在争议,可能是Ⅰ1II1III12Ⅳ1。总分子量约为170KD左右,各亚基分子量分别为Ⅰ(18KD),Ⅱ(16KD),Ⅲ(8KD),Ⅳ(20KD). 每种亚单位均行使其特有的功能。α亚单位含有紧密结合核苷的部位,在CF1行使催化功能的时候,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