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敬谢攀1 吴丹2 钱海3(1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新疆库尔勒 841000) (2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锦州 121001;3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100093) 1 病例汇报 1.1患者唐**,女性,43岁。以“间断性头痛二年余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现病史:患者自诉:2008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钝痛,可耐受,持续时间不等,无伴随症状,12月20日左右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患者未重视。2009年2月患者头痛、视物不清未见好转到当地市级医院以“脑出血”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20天后患者出院。因不适症状未缓解,患者3月到当地省人民医院住院,考虑“动脉瘤”,建议栓塞介入治疗,但术中被告知动脉瘤已血栓形成,故而患者出院。患者未在重视此病。近一周患者头痛加重,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范围增加,故来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患者双眼粗测视力可,双眼右侧偏盲。未见明显其他阳性神经体征。 1.2头颅CT:鞍上可见团块不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21—8MM.。脑干前缘稍受压变形。左侧脑室较右侧略窄。中线结构无移位,各脑沟、脑裂未见异常。诊断意见:鞍上池出血占位.不除外血管病变或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检查回报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l_报(图1,2):鞍上池偏左占位,强化不明显,中央囊变,不排除动脉瘤。 1.3手术所见: 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牵开左侧额叶、颞叶。充分显露出左侧视神经及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左侧视神经-视交叉交界区明显黄染且增粗,左侧视束内见暗红色血,几乎穿破视束软膜。切开左侧视柬软膜,释放其中暗红色液体,吸除其中血凝块,见血凝块周围有灰黄色组织,病变组织质地稍韧,边界清楚,无包膜,有较多细小血管与周围下丘脑相连、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 1.4术后病理(图3):左侧视束内血管畸形,伴出血和陈旧性出血,胶质细胞增生,格子细胞形成,散在多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片状坏死。 2 讨论   2.1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5[1]。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2]其他部位罕见。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临床症状癫痫和出血,该患者就有多次出血史。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无症状出血,也可以大量出血。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侵犯海绵窦、下丘脑、垂体和视神经,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麻痹等;侵犯下丘脑和垂体可有闭经、泌乳或多饮、多尿、肥胖等表现。病灶较大可有颅压高的表现 ,为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2]。 2.2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1) CT脑外病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周围无水肿。脑内病变可见边界清楚不均匀高密度影,常有钙化,骨床像可见骨质破坏(2) MRI检查对海绵状血瘤检查具有特异性,特征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 T2WI呈显著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信号多均匀[3] ;本例海绵状血管瘤增强呈明显强化,但强不均匀,提示瘤体中可能形成血栓。 2.3鉴别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若同时累及鞍旁与鞍内,要与垂体瘤、脑膜瘤和颈内动脉瘤鉴别。垂体瘤出血较常见,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出血,所以当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的病变有出血时应该首先考虑垂体瘤。CT增强扫描,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程度比脑膜瘤和垂体瘤更明显。MR T1W I上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信号相似,均为接近于脑灰质信号,但T2WI上海绵状血管瘤呈很高信号,而脑膜瘤和垂体瘤均呈稍高或等信号。MR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类似于T2WI时的脑脊液信号,也不同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表现,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含铁血色素的影像改变),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的又一重要征象。颈内动脉瘤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显示瘤体、瘤蒂、载瘤动脉及有无破裂出血。MRI可表现为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异常增粗或出现瘤样流空信号,瘤体较小者常无异常发现;海绵状血管瘤DSA常无典型的供瘤动脉和引流静脉,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 因此, 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4]。 参 考 文 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28. [2]印红霞,史继新.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M].江苏医药杂志,2000,26:77. [3]姚振威,冯晓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特征[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10,16:18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