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双智音乐作品集》序
杨双智音乐作品集》出版了,这部“作品集”问世后,由于它独特的、罕见的以多种记谱法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定会引起我国音乐界、歌剧界、音乐爱好者的兴趣,亦会为音乐艺术理论界所关注。因此,双智君的作品出版,是一件值得我们庆贺的事。
双智是一位感性、超功利、优秀的侨乡作曲家。在30多年的作曲生涯中,他创作了3O余部戏曲音乐、1O多部歌剧音乐、2O余部器乐作品和舞蹈音乐以及为数不少的歌曲。其中,由他作曲的歌剧《素馨花》和《番客婶》曾一度轰动京华。
同这个时代多数从事音乐的人不一样的是,杨双智的音乐爱好和学术训练是比较地域性的。他自小爱好文艺,对家乡的南音、梨园戏等钟爱有加,并下过一番苦功,颇有造诣,这为他以后的歌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2O世纪70年代起,杨双智就开始歌剧创作。当时,他在德化县文宣队时,即创作了小型歌剧《红梅》《春苗》。在全国恢复高考后不久,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如愿以偿地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作曲系,系统地学习作曲理论。从此,他将坚实的作曲理论与自己自小体验的民间音乐相融合,走出一条具有闽南特色的作曲之路。
《素馨花》是双智君在歌剧领域的代表作。这部曾引起广大观众及歌剧界强烈反响的作品是双智长期对闽南音乐进行严肃、辛勤的研究和创新之结晶。当然,《素馨花》剧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学剧本的动人,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歌剧特点,即:音乐为主导、剧本为基础。我国的优秀歌剧中大多数不朽之作《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红珊瑚》《芳草心》《原野》《伤逝》《窦娥冤》《槐荫记》等等都是以一个好剧本为基础的。同样《素馨花》的成功也是由于优秀的作家王仁杰君的文学剧本,他赋予作曲者音乐创作相当广阔的空间,使作曲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五线谱上自由地驰骋。
这部歌剧的主题思想及历史背景是十分鲜明的。它颂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这条路的起点正是作者的家乡――泉州。从泉州出发带给世界各国人民以物质、精神文化,特别是人民间的友好,又带回来异国人民的礼物和友谊。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种商业交流,它更有深层的意义,这就是人民间的友好交往。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和睦相处。这应该是文化艺术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世界各国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都为世界人民大团结讴歌。《素馨花》的主题,也正与伟大的席勒1785年之名作《欢乐颂》相呼应。席勒呼唤:“人民不分民族,团结友爱,让生气勃勃的欢乐气氛笼罩世界。”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虽然少数野心家不使世界人民得到安宁,但全球的各个角落仍在响亮地唱着《欢乐颂》,而《素馨花》则是这个大合唱中来自中国泉州的声音。
这部歌剧音乐在汲取现代歌剧和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充分运用了闽南音乐素材。闽南民歌《行船歌》、用南音演唱的唐诗《送李使臣赴泉州》和贯穿全剧的主题曲《素馨花》等,作曲家都从闽南音乐汲取营养,使全剧音乐保持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联系,在为不同人物创造个性化的声乐语言时,让家乡的音乐因素自由流淌,并巧妙地让声乐、器乐和剧情一起推进,汇成一部交响音画。
该剧于1999年完成创作后,即由文化部、中国歌剧研究会邀请进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盛会,演出后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通过这部《作品集》,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作品“包罗万象,你将发现他的中心思想是交响性的,而奏鸣曲、室内乐、交响乐正像它们全受古典奏鸣曲式的戏剧性和二元性支配一样,在风格上是一致的。《作品集》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里面有三种乐谱,即“五线谱”、“简谱”、“工尺谱”,三种谱在一本个人作品集里同时存在,是前人所没有出现过的。“五线谱”的作品是在《音乐创作》发表的,“简谱”是歌剧、戏曲、创作歌曲等,而“工尺谱”是特定的南音作品的记谱法,这是福建泉州南音才有的一个古老的记谱法,也只有懂得南音的作家才能看得懂,是双智用毛笔写成的。也可以说双智对闽南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精通引导他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完成音乐写作。当下某些作曲家音乐写作常常脱离社会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读者对音乐与同时代社会背景的关系,对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作品与作曲家的理解常常发生困难。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杨双智做到了。《杨双智音乐作品集》,告诉人们作者不是在就音乐论音乐,而是着眼于富有特色而广阔的地域文明的背景来阐述音乐的内涵。
在这本《作品集》里,我们从它的表现样式和内涵观察,都可以或多或少探索到杨双智在音乐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搜寻,沉浸于美不胜收的宝藏。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诱惑越来越多,但杨双智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力,保持了艺术的完整而获得特别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年前,我代表文化部到泉州主持“中国歌剧创作研究会”时,与杨双智君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