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某地·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目 录 一、某地民营经济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二、某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提升研究 三、某地人力资源提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四、某地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五、某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与政府自身改革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二00五年十一月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二00五年十一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一、总负责人: 厉以宁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 孙晓华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保育钧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二、课题组成员: 第一部分   晓 亮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   邵伟生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张厚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平青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杨欲钦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二部分   顾 强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非国有经济处处长   廉 莉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非国有经济处   李 毅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非国有经济处   任 宝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非国有经济处 第三部分   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张 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记者、博士   李 燕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 第四部分   钟 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章 彰 中国银行处长 第五部分   周天勇 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   焦建国 北京经贸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总编辑   保育钧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第一部分 某地民营经济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课题组成员 晓 亮 邵伟生 张厚义 刘平青 杨欲钦 2005年11月 导 言 本文是《某地·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第一个子课题。它所要说明和探讨的问题是,某地民营经济是怎样通过制度创新发展起来的,今后应当如何通过创新,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本子课题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某地民营经济是怎样通过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某地现象”的实质就是通过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当前某地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制约因素;(三)某地民营经济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本文试图说明,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寻求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既保证产权的明晰,又不使其封闭僵化;要逐步建立适合于民营企业规模的“资本、经营、劳动”三大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三者制衡机制;要为家族企业的“两权分离”创造条件,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构建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既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又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更要引导民营企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从“小老板”到企业家的转变。 某地民营经济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一、某地民营经济是怎样通过创新发展起来及发展的 某地人民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率先创办了个体、私营等民有、民营企业,率先创建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理性支持和及时引导,为某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一些较大的民营企业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适时地实行了适合自己情况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新的生产力――这就是26年来某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经历。 (一)某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按历史顺序,某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摆脱贫困,积累创业资金阶段(1978-1984)。 历史上的某地,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在浙江省是个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不少人一有机会便外出经商谋生,因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改革开放后,由于推行了家庭承包,效率提高了,加上环境宽松了,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便离开土地,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下,经历了三个创业阶段: 一是发展“两水一加”,即发展以水果、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加工业。“两水一加”同传统农业的区别是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一条龙”,农业劳动者从单纯的自然经济状态的生产者转化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者。1982年,全地区出现了各类专业户、重点户6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5%;同时,出现了各类新经济联合体1.2万户。 二是大批劳动者外出务工经商。某地地区人均不足三分地,过去就有外出谋生的习惯,“要想富,出门补鞋卖豆腐”。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外出谋生是有可能被视为投机倒把的,因此,那时候出门谋生是担风险的。改革开放后允许了,他们便走遍天涯,“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赚人家看不上眼的小钱”,一角一分地积聚创业资本,一点一滴地积累创业本领。开始是为了谋生糊口,随着加工业的发展,逐步转向工业原料的采购和工业产品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