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龋齿的病因病理和预防措施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龋齿的病因病理和预防措施
裴琳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223-02
龋齿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细菌、饮食、宿主、时间四因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可导致龋病的发生,同时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因素也与龋齿的发生有关,多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据调查,目前我国儿童乳牙龋齿发病率为80%~90%,恒牙龋齿龋患率为48%,龋齿中窝沟龋发生占龋齿发病率的86%。儿童患龋以后可引起疼痛,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到生长发育。所以应开展龋齿的病因病理及其预防的健康教育。
1.龋齿的病因和病理
1.1 病因
细菌、饮食和宿主是龋齿发生的三种主要因素,在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之社会环境和行为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龋齿的发生。可见龋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与龋齿有关的主要细菌。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使氢氧化物酵解产酸,蛋白溶解酶破坏有机质,逐渐崩解牙体硬组织形成龋洞。
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唾液和全身情况均与龋病的发生有关。如具有窝、沟、隙和钙化不良的牙齿较易患龋,牙齿自洁区不易患龋。唾液质量,缓冲能力大小和抗体含量与龋病的发生有关;营养、内分泌和遗传等全身状况对龋齿的发生则起决定性因素。若在牙齿的形成期缺乏钙、铁、镁等矿物盐和各种维生素,或影响到牙齿正常结构,是为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食物中的氢氧化合物特别是蔗糖和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致龋齿发生的主要食物,糕点、饼干、糖果等富有粘性和精制的食物易在牙面上停滞,易发酵,如果口腔卫生不良,这些因素均有利于龋齿的发生。
儿童易患龋齿的原因:①儿童期乳牙处于生长发育中,表层钙化不足,晶体形成不完全,表面多微孔,耐酸性差,龋坏易透过表层向深部进展。②幼儿有较差咀嚼能力,多以流食或半流质软食为主,摄入较多糖类食物,食物附着牙面具有较强的致龋力。同时纤维食物少,自洁能力较差。③儿童难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有较长的睡眠时间和口腔闭合时间,唾液分泌量少,菌斑、食物碎屑、软垢易滞留于牙面,可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成为致龋的危险因素。龋齿发生后,一旦细菌在牙齿表面打开一个突破口,会迅速扩展至牙齿深层,牙体硬组织进一步受到破坏。
1.2 病理变化
机体在内外环境影响和细菌作用的参与下,牙体硬组织中无机盐脱钙,分解有机质,破坏牙体组织,缺损即形成龋齿。
龋病初期,牙釉质脱钙失去光泽,呈现黄褐或黑色,龋蚀向下发展,穿过牙釉质达牙本质,牙本质着色或软化,并形成龋洞。病变继续发展则侵蚀牙髓,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等,严重者可并发颌周蜂窝织炎和颌骨骨髓炎。
2.预防方法
牙体硬组织被破坏后是无法再生的,所以要重视龋齿的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阻断多种致龋因素作用。
2.1 控制菌斑
细菌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有菌斑不一定有龋,而无菌斑则无龋。所以控制菌斑是预防龋病的关键环节。
(1)机械方法:刷牙漱口是最普遍的去除菌斑和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也可使用牙线、牙间清洁器等保健用品。长期建立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控制菌斑的有效方法。
乳牙一旦萌出,家长应在哺乳后用湿纱布为儿童擦拭牙面。待第一乳磨牙萌出时,可由家长为儿童刷牙。3岁左右乳牙逐渐全部萌出,应在家长的协助逐渐培养儿童刷牙的兴趣和能力。经过训练,6岁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但家长仍需经常督促检查。同时应定期为儿童进行口腔检查,一般0~5岁儿童每隔2~3个月检查1次,6~12岁的儿童每隔半年检查1次,一旦发现龋齿,应及时治疗。
(2)生物学方法:可采用抑菌剂和酶类的方法控制菌斑。
长期使用抗菌剂同时抑制了有害菌和有益菌。天然植物具有抗菌作用,如在牙膏、口含片和漱口剂中可考虑加入厚朴、五倍子、金银花、大黄、甘草等中药,既可减少菌斑滞留,又可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
破坏细菌表面蛋白,阻止致龋菌在牙体附着是应用酶类的主要作用。过氧化酶可抑制菌斑的形成,葡苷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加入牙膏内刷牙,有利于防龋。由于酶有高度选择性,有很强的活性,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长期保存,且作用时间短,用于防治龋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3)化学方法:洗必泰有强抑制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作用显著。常用2%葡萄糖盐酸氯己定水溶液,用其漱口有利于清除菌斑和抑制牙石的形成。另外,可添加到凝胶、牙膏防龋涂漆和缓释装置等。长期使用会使牙齿舌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