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契约所见汉字大写数字的起源.docVIP

吐鲁番契约所见汉字大写数字的起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吐鲁番契约所见汉字大写数字的起源   [摘要]为探究汉字用大写数字的使用,本文利用吐鲁番出土的契约、账目类文书对“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f”进行了逐个梳理。结果发现,合计时古人常常使用大写数字。为了防止篡改,契约和账目中也常常使用同音或近音的多笔画字来代替小写数字。个别大写数字出现较早,但并不普遍。而系统的大写数字是经过繁化和固定化两个过程,最终在唐武周以后形成定制,普遍使用,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大写数字;吐鲁番文书;契约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54-02      汉字用数字有小写与大写之别:小写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f。宋王观国《学林》卷九“奉万”下云:“古之字画少者易于讹改故以字画多而同音者代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则以壹贰叁肆伍?柒捌玖拾代之;百千则以伯仟代之;尺则以赤代之;疋则以匹代之;是以万以?f代之也。所代之字初无意义惟取字画之多耳。”今天,人们在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同时,当订立合同、出具凭证、记录账目或数字合计时,常常使用大写数字。   大写数字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解决它,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小写数字的繁化。所谓繁化是指以笔画多的同音、近音字来借指小写数字的过程;其二,是大写数字的系统化。所谓系统化是指经过繁化的大写数字逐渐固定,形成系统的过程。经过这两个过程之后,大写数字才能最终成为习见之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f。   吐鲁番汉文文书的大量出土与整理,使我们看到了晋唐时代吐鲁番地区的计账、契约等类文书。这些文书中有大量使用大写数字的实例,为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数字从繁化到系统化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数字使用情况进行了搜索与摘录。经过分析发现,大写数字的字形和使用存在着一个从不固定到固定、从不系统到系统化的过程。举例来说:   壹意为专一。吐鲁番阿斯塔那308号墓出土有一件纪年文书《高昌延昌二十八年(公元588年)赵显曹夏田券》,文书中有“赵显曹从范阿六边常田壹亩半(略)各不得反悔,悔者壹罚”。   贰、?p贰,意为副,简写作?p。阿斯塔那1号墓所出《罚毯文书》,有“罚毯贰拾贰张入官”。根据同墓所出多件西凉建初年间的文书可知,此件文书也极有可能是西凉时期的。   吐鲁番阿斯塔那364号墓所出《高昌延昌二十八年(公元588年)某人从□□崇边夏镇家菜园券》中有“罚银钱?p文”。   叁大写数字“叁”最早见于西凉时期的文书中,即阿斯塔那1号墓所出《西凉建初十四年(公元418年)严福愿赁蚕桑券》“严福愿从阚佥得赁叁簿蚕桑”。券,是对唐以前的契约文书的专称。这件纪年文书表明,在早期的契约中,已经出现了大写数字。   肆喀喇和卓91号墓出土《奴婢月廪麦账》记有“合给肆斛贰斗”。此件文书没有纪年,据同墓所出《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可知,此件亦极有可能是北凉时期的。   伍、仵喀喇和卓5号墓出土《高昌和婆居罗等田租簿》记有“□孝叙一半,七月廿三日,肆斛伍兜”。喀喇和卓91号墓所出《阿成等麦酒账》中有“阿成□麦贰斛仵斗”。    吐鲁番喀喇和卓99号墓所出《高昌延昌二十二年(公元582年)康长寿从道人孟忠边岁出券》中有“岁出价,要得麦伍拾斛,麦贰拾仵,贰拾伍,平斗中取,使净好”。此契约值得特别注意,文书中在写到糜麦斛斗时,既有“伍”,又有“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它们都是小写数字“五”繁化后的代替字。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件契约中,直接反映出“伍”在高昌延昌时期还并未固定为“五”的大写。这种情况还持续了一段时间,因为阿斯塔那320号墓所出《高昌延和十年(公元611年)田相保等八人举大小麦券》中又出现了“范养?v取大麦仵斛”。高昌延和十年之后,“伍”固定代替“五”,大量出现在契券账单之中。    陆喀喇和卓91号墓所出《祠吏翟某呈为食麦事》记有“□食麦八升,合陆斗四升”。据前文分析,此件文书的年代应是北凉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合计食麦斛斗时,既有大写数字,亦兼用小写数字。    柒柒本作?R,即漆。“七”的繁化较早,《墨子》中即用“漆”代“七”。吐鲁番文书中,早在北凉时期,“柒”已经出现。喀喇和卓91号墓所出《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记有“合用酒柒斛(下残)”。   拔、捌捌是古代一种平整土地的农具,无齿为捌,有齿为耙。从目前所见吐鲁番文书来看,“捌”最早出现在高昌国时期的文书中。阿斯塔那520号墓所出《高昌付官、将、兵人粮食帐》记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