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巫刚故事:几度转折几度风雨
演惯了正派的军人、警察、好人形象,巫刚终于有机会尝试反派角色,那是在电视剧《祥符春秋》中。巫刚主演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个角色有不折不扣的流氓气息,而且打人还非常凶狠。巫刚脸型特别正,而且演了那么多正面角色,对于这一次导演王大鹏敢把这个反面人物交给他演,巫刚非常意外;同时这是中央台播出的第一部第一男主角是坏人的戏。巫刚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梨园戏班的角色,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为更好地演绎这个人物,巫刚特意提前半个月到豫剧团下生活练身段,学了一折豫剧中最难的关公戏,整个照葫芦画瓢模仿下来,脸上的表情和唱腔都挺像。通过这部戏,巫刚又一次成功转型,连续攻克了反派角色和戏曲两大关,无论在拓宽戏路还是演技上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观众也觉得耳目一新。
当年因电影《雷场相思树》一跃成为“军人专业户”的巫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身为军人,演军人是他的天分和本职,巫刚在《战争让女人走开》《军魂》等片中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新时代军人;但身为演员,寻求突破又是他的追求,巫刚在接下来的《中国商人》《炮打双灯》《女人的天空》等影视剧中成功转型,创作出多个性格迥异、魅力四射的人物形象。日前,在电视连续剧《生死十七天》的天津拍摄现场,记者终于“逮”住了在戏中忙忙碌碌的巫刚。
火红年代的成长记忆
巫刚的童年,在六十年代动荡浩劫的历史岁月中度过,充满了“南征北战”的革命意味,足迹跨越了新中国宽阔的南北疆域。他的童年,有欢笑与幸福,也有痛苦与孤独,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他不平凡的特殊童年。
1960年巫刚出生在北京,从小在青岛长大。父母都在海政文工团,父亲搞音乐,母亲唱歌剧。部队成立北海基地时,父亲调到北海舰队文工团当团长,这样巫刚便跟着父母来到了青岛。
1966年“文革”开始,巫刚的家庭也没能幸免,父母被造反派关了起来。由于年龄小,巫刚搞不懂社会变化的原因,但他看过父亲挨斗,看过一个朋友的父亲被人拽住头发死命踢打、惨烈喊叫的场面,还看到过一次父亲被造反派推下楼梯、痛苦挣扎的场景,这些画面巫刚在记忆中都挥之不去。那一段时间,铺天盖地贴在墙上的大字报,一经风吹便到处都是,青岛成了纸屑乱飞的城市。巫刚每天晚上都会从睡梦中呼喊着惊醒,恐怖吓人的气氛一直笼罩着他,他幼小的心灵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悲哀念头,青岛市完全乱套了,开心美好的日子到头了。这样的预感后来渐渐成为事实,巫刚听说了父亲的战友自杀等许多悲剧。也许过于惨痛,巫刚不愿仔细回忆那些场景。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巫刚长大,一次夜深人静时,他朦胧中听见母亲哭着对父亲说“一定要活着”,这句话深深地沉淀在巫刚的心中,他担心自己的父母,但他什么也没有问,在沉默中关爱着爸爸妈妈。
因为父母的遭遇,小朋友都不再理他,巫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对他情感伤害最深的是,有一次巫刚一个人在家,一帮小孩学着大人的样来抄家。他们翻父母东西时巫刚还只是冷冷地看着,只感觉心跳加速,但是当孩子们翻到自己的小汽车等玩具时,巫刚突然之间血脉膨胀,感觉到一种空前的暴怒,抡起煤炉子旁边的铁铲就扑过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想打一个留级的最大的小孩,却想不到打到了跟自己从小一块长大的好朋友,小伙伴脸上顿时流了好多血。巫刚的心里害怕极了,虽然父母上门赔礼道歉,但朋友眉间却永远地留下了一道疤。这样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也让因受批判而无法管教他的父母,坚定了送他到外婆家的决心。
于是,七岁多的巫刚来到了济南,在一座小小的四合院中开始了另一段成长的记忆。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非常简陋,但外婆对远道而来的外孙还是格外照顾,每天从挂起的篮筐里拿一个鸡蛋给巫刚,晚上睡觉前还有一碗滴香油的酱油汤泡上一个大馒头作为夜宵。这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待遇,外婆的厚爱浸润着巫刚小小的心灵。
黑云过后,终见天日。1969年,在运动中饱经创伤的父母终于从隔离审查中解脱出来,他们决定复员回家乡四川当工人,九岁的巫刚随之来到了四川国光电子表厂的子弟小学就读,巫刚的童年生活又掀开了一段新的历程。相对平静的生活,驱走了巫刚半夜惊醒的梦魇,也逐渐平和了“文革”运动给他们家带来的惊吓。但是搞音乐的父母从此没日没夜地干着繁重粗笨的工作,每天晚上回来都非常累,不得不把年幼的妹妹送到幼儿园。但被阿姨带惯的妹妹,极不愿意去幼儿园,傍晚接回家总是趴在巫刚的肩膀上伤心地哭。当时巫刚特别能同情妹妹,他自己就在全托的环境中长大,曾经两次带着小伙伴逃学回家未遂而被老师抓住,被罚隔离反省,这些可怕的记忆让巫刚四十年之后还有害怕过星期天的心理障碍。
当时巫刚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知道尽自己的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除接送妹妹之外,也少不了干一些家务活,九岁的巫刚开始学习做四川焖饭和扒菜。那时母亲为了治他贪玩的毛病,经常会买上五六斤
文档评论(0)